慢慢來不等于拖延。
“拖延”是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行為。結果呢,沒有完成任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事情向壞的方向發展·····然后我們會有挫敗感,負罪感,焦慮,自責等負面情緒。
《明日歌》可以詮釋“拖延”: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所以,為了不“萬事成蹉跎”,對于拖延癥,我們是要想辦法克服的。
“慢慢來”是什么呢?
是急事慢做。
是三思而后行。
是欲速則不達。
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是充分準備后的準確出擊。
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荀子《勸學篇》可以詮釋“慢慢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所以,凡事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要太急于求成,別想著立竿見影,要有耐心。
慢慢來,比較快
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不是因為難人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沒有持續去做,中途就放棄了。
比如說學英語。
大多數人都想速成,可它畢竟是一門語言,語言的習得自有它的規律。想想我們是怎樣學漢語的:讀小學前就耳濡目染了六七年,上小學后每天讀寫生字,反復背誦課文;初高中也一直學語文,許多文章也是要熟讀甚至背誦的······
可是我們在中學六年的英語學習中,除了課堂上敷衍一下,我們真正花過多少時間在英語上呢?我們能背出幾篇英語文章呢?我們看過幾本外語書呢?
其實花的時間極少,卻誤以為英語很難學!
語言是博大精深的,一輩子也學不完。就如中文,平常說口水話還可以,寫起文章來也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事。
所以學英語難不難呢?那要看你想學到什么程度了。
出國留學與出國自助游對學習的要求是大不同的;商務寫作英語與日常生活用語難易度也大相徑庭……
所以,不要盲目看到英文材料就學,要先想好你學習的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不浪費時間和精力,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做其它事情也是一樣的,先想好,再持之以恒的努力。
慢慢來,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