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來了,兵荒馬亂的半年,但又不知道瞎忙些什么,有些討厭這樣的生活,想要改變,想要掙脫,愿自己能時刻保持好奇,時刻不忘思考,正如今天聽到的一句話“一生純愛善良,不忘愛與自由”。
所以,我回來了,動筆寫些什么,總比什么都不做強,也許這會是一個新的出口,讓沉迷了墮落了好久的我重新找回出發的勇氣。
敲下題目就有點覺得矛盾了,因為緣分都“妙不可言”了,還怎么言?但是我總會找到一個理由來證明還是能言的,不能言其面,那就言其點,不能言其根,那就言其表,反正我都要寫了,總要寫的嘛。
為什么突然想寫緣分呢,因為這幾天遇到幾件事,并且由這些事情延伸出去,會讓我無論遇到什么都會聯想到這上面來。
第一件事呢,就是我特別好的朋友終于碰到了一個特別心動的男孩,相識于知乎評論,緣起于知乎頭像,然后讓一南一北的兩個人產生了聯系,并進一步有了些許的化學反應。這不是我身邊朋友的第一次,另一個特別好的朋友與她的前男友是在豆瓣上認識的,雖然成為了前男友,但是兩個人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卻很甜蜜。而二胖是我身邊發生的第二次,只是平臺換成了知乎。
我一直對網絡相識到朋友這件事持偏消極態度,不能說完全排斥和拒絕,但總不能說服自己相信或者親身經歷一下。因為現實世界中我們都無法真正看透和了解一個人,更何況是充滿極強隱蔽性和裝飾性的網絡。首先從照騙開始,各色發達的自拍神器,在不用P圖的情況下就能拍出比本人更白、更瘦、更好看的照片,而聊天也是一件極具有趣的事情,我們應該會在生活中見過一類人,那就是網絡聊天和現實聊天完全不一樣,可能網絡中侃侃而談,現實里卻沉默不語,或許現實中文靜謹慎,而網絡中卻很嗨很活潑,各類表情包呀,各種梗呀。但因為現實中還是認識的,所以不太會被網絡中聊天的感覺所蒙蔽,那純粹網絡聊天呢,這就不好判斷其真實性格和聊天內容的真假了。再就是朋友圈啦,有一個傳播理論叫擬劇理論,通俗說就是“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朋友圈就是一個演戲的好平臺,不可否認,有些朋友圈展示的就是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但是總不能否認個人意識的注入,無意或有意,總會有些存在,因為發朋友圈都是有緣由的,而緣由后面就包含著某種目的。那目的多了,朋友圈就會變成個人理想形象的打造平臺,我想給別人呈現怎樣的自己,那我就盡量選取符合這個形象的內容進行發布,時間久了,就成為慣性了。
但為什么我不排斥網絡交友呢,甚至會被朋友的故事而打動,因為緣分。我的兩個朋友都是因為相同的愛好而結識了另一位朋友,偶然的時間節點,然后因為一點小小的相似開始了慢慢發現更多相似的緣分,這種感覺真的挺好的。
另一件事呢,就是從入大學開始就聽的師生戀故事,終于在這個結婚盛月里舉行了婚禮,看到婚禮現場的照片,看到一直活在各種八卦和傳聞的男女主(師生)穿著禮服彼此對視歡笑,那一刻正如同樣聽了好幾年故事的師哥所說“我又相信愛情了”。不再猜想這五年多(甚至更久)兩個人發生了什么,也不再去猜測兩個人是否真心相愛啊,婚姻本就是冷暖自知的事情,但幸福的是這個故事是一個happy ending。這個故事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有些事情特別是口口相傳的八卦,是不是已經掩蓋了本來的樣子呢?
再就是我看了一部電影,雖然耗費了兩個小時讓我有點小小的罪惡感,但還是值得的。一部老片子啦,《電子情書》,不過還是英文名更有意境《You've got mail》,哇,讀這個名字都覺得浪漫。這個電影故事就是特別普通的愛情套路,浪漫輕松,但是就是那種暗含的情愫特別吸引人。很巧的是這個故事就是講網戀的,但當時的網戀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雙方的聯系就只是郵件,沒有朋友圈,沒有頭像,所以無法看到對方的樣子,更猜不到對方的職業等等個人信息,純粹的聊天與交流,所以那種等待郵件來的感覺更讓人心動。恩,Happy ending,并且是以男主本來的樣子,而不是網絡的樣子,所以這個很好。
所以說緣分呢,就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啊,有時候就恰好在那個時間點,因為一個小小的事情而相識,晚一會早一會都不行。就像我們每天擦肩而過的人們,為什么就是這個人呢,為什么和這個人相背擦肩而過,而和另一個擦肩而過的人就會有1秒的對視呢,這就是緣分的奧秘,或者說是時間的奧妙。但我又會想,這些緣分是偶然么,是不是也是好久的事情積淀與積累來促成這個美好的邂逅呢,就像我的朋友與同喜歡庫里的人相識,像第一屆的學生與老師的結合,像電影里的同樣開書店確實完全不同理念甚至敵對的男女主呢?
不可言的緣分,還是洋洋灑灑說了這么些,就到這吧,只能到點,只能寫表,因為我還沒有碰到讓我覺得妙不可言的緣分,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