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要時常想想。
我的身體,我的靈魂來自何方?
我常常會在星光微斕的夜色中思索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應該確乎一定是對我有用處的。
因為我明白一個事實,我會死的。
所以,想搞清楚死亡之后的景象難道不應該從出生以前去追溯嗎?
可這樣的追溯毫無結果。
科學告訴我:人體所有的細胞每七年全部更換一次,
因而,七年前的我業已死亡,如今我23歲,正活在我第三次生命里。
但我依稀還能回憶起極小極小時的事情。
醫院里的藥水味兒、奶奶的咳嗽、媽媽的輕聲呼喚...
再往后啊,
便是混沌,
像茫茫一片的霧氣,無邊無際......
也許不止我一個,許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但也止于這迷茫了,之后便繼續扎進生活的瑣碎中,桌子、床鋪、水、面條、燒麥、男女朋友、化妝品、公交車、地鐵卡......
之后便是忘卻,再想起來的時候,似乎又過了許多年。
有時候,我們猛然發現,我們不和周圍的東西生活在一起,只和我們自己的情緒生活在一起,我們常常感知悲傷與快樂,我們感知悲傷的能力大多數時候超過感知快樂的能力。而當我們感知的時候,我們業已證明我們存在。雖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逐漸地失去了這種感知的能力,習慣了扎堆、習慣了規則、也漸漸丟掉了這樣的情緒,感知快樂與痛苦的能力。許多人稱之為被磨平棱角,也稱之為成熟與老練。
當我們感知情緒時,我們才有機會想到死亡,也只有這樣的時候,我們才進行上述的一些思維活動。
所以,別忘了吧,無論你在做什么,回頭看一眼,你從哪兒來,還有,你會死很久。
會死很久?還是死一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