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的飯香升騰起來。
一年四季,飯香有別,在初夏時最為濃烈且具幸福感。
下午三四點在居民樓邊走一走,能老遠就聞到飯香,鋪天蓋地地誘著胃,感覺五臟六腑都飄起來,開始揣測,是哪家的男主人活著女主人,做的一手好烹飪,這必定是個幸福的家庭。
生而為人,總得為食物活著。
過了二十五歲,漸漸不再想著冰飲,而是尋覓起各地那些暖乎乎的,好吃又有益的美食來。
翻開任祥《傳家》套書里的《夏》,全是好吃的,流涎。
首先是面。最愛面食的是山西人,據說山西的面食種類多達兩百多種,有“一面百變”、“一面百味”之說。晉北有撥魚、河撈、貓耳朵、剔尖,晉南有饅頭、手工面;晉中有蘸片子、大刀面等,俗稱三晉面食。如今市面上種類繁多的刀削面、貓耳朵、羊肉泡饃、岐山臊子面等,全是山西人的專利,是從漢唐流傳至今的經典美食。
這些誘人的面點,光聽聽名字就好想吃。
只是面團難發,需要資深的面團師傅才能發出好面、揉出韌勁與美味并存的面團來,想自己上手,只能在一團高筋面粉、中筋面粉、干酵母、泡打粉、發粉、奶油、鹽、白砂糖、堿水、冷水、燙水中間發呆,望粉興嘆。
要做出簡單的蒸糕、包子、花卷、烤餅已實屬不易,還想做出綠豆糕、老婆餅、蛋黃酥、甜甜圈、麻花卷諸類可口的零食,更是癡人說夢……據說一些心靈手巧的老奶奶們還會在熱天采用酒釀發酵法,這也算是發酵法中的十級難度了,很少人能掌握。面點制作的學問深厚,初學者難把控其中的度,我鼓搗了半天,還是決定放棄。萬能的淘寶,只好靠它了。
只是,干貨零食還能在網上買到,那些香噴噴的熟食,還是只能跑到當地去買。然而,僅僅是走對了城市或小鎮,那還不夠,到底哪家的東西做的經典好吃,只有當地人心里有數。要是事先沒做好勘察,企圖誤打誤撞找出美味來,很可能會被當地那些小攤主們忽悠來忽悠去,又費時間又費銀子,還撲個空。
比如閩南出品的沙茶面。一到廈門,到處都是沙茶面店,不仔細分辨根本看不出高下。當時我跟盼妞先是吃了一家路邊的無名沙茶面,感覺味道一般般,盼妞不死心用好幾個美食軟件一頓狂搜,搜出思明區那家烏糖沙茶面店,第二天趕早拉著我跑去排隊,才嘗到真美味來。啊,真是好吃。
除了吃,夏天的重要事件之一莫屬看海。好像夏天就應該用藍色填滿才舒適,才涼爽。北方的海不及南方的海,北方的海灰白,沙灘也玩不盡興,南方的海卻是真正的碧藍如寶石,和遠遠的天際線相映成趣,蔚為壯觀。
記得某年夏末和朋友去青島,只覺得海邊風極大,夜幕落下后街道極靜,回來才沒多久竟對那里的海不剩多少記憶,只記得到處都是海鮮排擋攤,到處讀書圍著海瓜子嘮嗑的啤酒漢們。倒是某年的廈門之旅讓人印象深刻,海邊全是果飲、冰品、蚵仔煎、果仁酥和長得白又胖的喵星人。
寫這么多,看著立夏上的紅圈圈已經有些坐不住。
立夏一過,很快就跟著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食、涼爽的樹蔭、滿街叮當響的酸梅湯……準備好迎接吧。
標注:簡寶玉寫作群日更打卡斷更后重生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