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5年出生,俗稱95后,至于到多少年死亡,目前暫時還不知道,因為現在我身體還很健康,不出意外的話姑且還能湊合活個好幾十年。
說來也慚愧,盡管我出生于90年代,但腦子里卻沒有關于那個年代的任何記憶,一丁點也沒有。從我記事開始,我就記得并且只記得“21世紀”了,所以我老喜歡翻看父母以前的照片,查找屬于那個年代的故事,于此,我也很心痛地知道了原來真正地“高考”也出生在那個年代。
“21世紀”這個詞在過去是個嶄新的詞,就像一件剛買的新衣服一樣,新奇、漂亮。但現在,這個詞已經快漸漸淡出我的記憶了,取而代之的是“2020年”、“下一個10年”之類的詞。
潮流總是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在變化著,時代若加入其中也不能例外。
那樣的年代里,太多在腦海里根深蒂固的東西揮之不去。
我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工作太忙,住在隔壁的鄰居阿姨每天接我上下學;
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炒洋芋”5毛錢有一大碗,煎餃5毛錢3個,游戲廳里的幣5毛錢2個……我還記得捉迷藏的人數從來都不會少于10個,扔的沙包和玩的陀螺都是自制的,課堂作業總是很快就能做完……
到了上中學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生涯就開始了。老師和家長開始不停地給我灌輸成績的重要性,我也是從那個時候才真正地知道“成績”這個詞的含義。他們總是告誡我要一定要專心讀書,只專心讀書就好,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而我也總是很真摯地回答:“嗯。”
那個時候,我們還很青澀,很少公開地談及兩性問題,當電視里出現接吻的場景時還會自覺地轉過頭……那個時候,我們也還很呆,除了學習之外,每天也只有運動、聊天和走走看看。
但高中以后,互聯網開始真正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從此,好像我們一下子就變了,隨時代一起變成了潮流。我們開始關注“外面的世界”,開始買一些“昂貴”的衣服,開始逐漸用網絡代替了吃、喝、玩、樂……也開始比較起來了貧與富。
現在想想,我們的童年里好像沒有貧與富,實乃萬幸!
總而言之,我很幸運地生活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下,網絡發達,道路通暢,國家強盛。但同時卻也揪心地活在一個顛沛流離的動亂時代下,從小到大也經過不少大大小小的事件,什么非典、汶川大地震、禽流感......因此我從小也打過不少疫苗,胳膊上至今都還有打疫苗留下的印記。
所以我特感謝我爸媽,不僅讓我成功成為90后的一員,而且至今仍然健在。因為能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把我平平安安地撫養長大,甚至連一道明顯的疤痕都沒有留下,這實屬不易。于此,我也格外珍惜生命,遠離一切危險物品。
說得簡單點,就是怕死。
90后的我生活在一個小鎮上,有多小呢?就是比村大那么一點,比鎮又小那么一點,故稱“小鎮”。
不過小雖小,但在優秀領導人的帶領下,鎮上的絕大部分人都趕上了21世紀發展的新潮,集體上車,一腳油門就奔著小康生活去了,剎車都不帶踩一下的那種。但是我家卻陰差陽錯地因為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件中途便下了車,只好望其項背,至今仍住在一個小平房里。
我從小讀書就特厲害,大大小小的獎狀沒少拿,到現在為止,我家墻上都被我媽紅的白的挨個兒貼了一大片,還特意貼在特別顯眼的地方,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順其自然,街坊鄰居都說我是天才,看見我一次就夸我一次,我也就“逆來順受”,可我媽卻每次都是一副要死要活的口氣:“我們從小到大也沒怎么管過他,全靠他自己自覺。”
好像父母對于子女的攀比心不屬于潮流,無論哪個年代都不會變。對此我也懶得去管,任她吹去。
他們都說我勤奮努力,其實真相卻不是如此。從小吃著地溝油、三聚氰胺什么的都活了下來,那能不厲害嗎?
當然,那只是玩笑話。
現在,我22歲了,即將大學畢業。即將畢業的人總是少不了些感慨——二十多年的歲月就這樣過去了,冬天年年還來,老家的房子一年比一年新,堅固無比,可以任寒風東西南北肆虐地摧殘。
這個年代里,好像一切都變得那么那么好,但不知為何我卻竟有些懷念那個年代。你們呢?
哦,對了,我是一個男孩子,一個出生于1995年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