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恐懼來源,孩子對不理解的、突如其來的事情會感到恐懼,如突然與父母的分離,當孩子受到冷落得不到關愛時也會感到恐懼。
2.受到驚嚇的孩子會表現出緊閉雙目、下巴顫抖、高聲哭喊或者扭動身體、冒汗發抖等行為。成人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盡情地釋放恐懼,比如孩子撲向你并伴隨著大哭。
3.制止孩子恐懼的流露并不能消除他的恐懼,反而只會將他的恐懼壓抑在內心深處以后用其他的方式呈現出來。如以后他不能面對使他恐懼的物品等。
4.有時孩子不會啟動哭叫的康復機制來克服恐懼,而是用“行為異常”來間接表現內心恐懼,如躲避某人某事、甚至在感到害怕的時候攻擊別人。
5.當孩子受到驚嚇時,摟緊孩子,確保他是愿意的,當他一睜開你的眼睛,就能看到你平靜而關注的面孔,這樣也會讓他感到安全和平靜。
6.即使孩子將你成為宣泄的對象使勁推開打你,也要堅持靠近他。
7.像孩子解釋守在他身邊的原因,讓孩子知道你的陪伴是出于對他的關愛和呵護,告訴他,當他害怕的時候,要和他一起度過,即使沒有發生危險,也希望最壞最糟的情況下陪伴和保護。
8.當孩子在宣泄過程中攻擊你的時候,學會適當地保護自己,如抓住孩子的手:告訴他直到你不再傷害我,才將你的手松開,或者用你的手臂擋住以致攻擊的行為不會弄傷你。
9.讓孩子時刻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孩子在宣泄恐懼時,會再一次體驗有緣的可怕經歷的部分細節。作為成人不僅要有平和的語言安慰孩子:“我就在你身邊,你不會有事”,同時還要表現出自信勇敢,將安全感傳染給孩子。
10.當你的話越觸及孩子正在經歷的恐懼時,孩子的哭泣和發抖會加劇,當孩子充分宣泄過后,會收獲平靜和面對恐懼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