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的網絡新詞匯『喪文化』。
「喪」文化是指一些 90 后的年青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話,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這些形象表達了沉浸青年人,對于現實再如何努力也難以打破固化的階級的絕望—— 發展前景太過迷茫,前進的路太過曲折,我們洞悉并受困于自身無能。既然如此,就讓我們躺一躺,就這樣,到躺尸到死亡。
代表:馬男波杰克、葛優躺
討論喪文化有很多發現:
嗯,看不見確實可見的希望,只能自嘲安慰一下,有一群人能一起自嘲,更是寬慰。
品牌喪逼化時代。
感覺大多數人就是表面喪一喪。
這就是個品牌地形。做品牌做普世價值,是因為普世價值傳播性高,人多。品牌地形卻能幫你的品牌突圍。就像維珍航空和維珍移動做情色,只是為了保護品牌地形。品牌的理論基礎的東西,30年前就差不多成型了。都能找到很清楚的思路。故事的創新,大家能接受才是真貨。喪文化我的年紀雖然接受不了。但是我覺得確實是年輕人一部分的新標簽。
歸根結底 喪 ?或者明天叫另外一個時髦的詞兒,這種亞文化其實 一直存在的,名字在變 人群在變 換湯不換藥的。 10年后 我估計 一些媒體又說 00后喪了。
我認識的一些90后已經開始獨立創業了,有朝氣有激情地投入做事情,可能遭遇挫折時會有吐槽,可是也可以自我調節,所以喪文化是不是也有積極一面啊,是他們自我調侃的一種方式,并不是就陷入不可自拔了。
個人的小思考 ?“喪文化” 其實是另一個層面上的 “勇”文化。尤其在年輕人語境里,如果換個角度看 : 是勇于面對和展現真實的情緒。不需要戴上社會面具 勇于掙脫以任何人為制定的統一積極標準的束縛。
所以我覺得喪文化和習得性無助還是有區別的,同時也都會發生改變。
九零后自信力更足,喪只是好玩,在社交媒體上和賣萌是一個屬性,和習得性無助還真不是一回事。
贊同喪文化只是個情緒宣泄。
90后真的是極具創新精神了,情緒的宣泄出口都這么好玩有趣。
品牌未來的方向一定是真實 。喪只是真實情緒的一種 本質上作為品牌地形沒有問題。是目前的表達方式有一定問題 。經過這3 4年,說人話,表達真實的世界 已經成為大部分品牌表達的共識 。
“我肚子里的寄生蟲都比你獨立。”哈哈,干了馬男波杰克的這碗心靈毒雞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