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年,總是看到一些尼姑打扮的人,向路人免費分發說是已經請大師開過光的平安符。因為并未信佛,也感覺得到事情未必那么簡單,所以總是禮貌地拒絕了尼姑的好意,但心中總是感到好奇,不知尼姑們是不是真的只是單純地向世人施善而來。
有一次,在一公交站等車,周圍有三五位同樣等車的乘客,這時,出現了一位女尼,與我以往看到的情形一樣,她開始向我們每一個人分送平安符,嘴里念念有詞,樣子非常虔誠并熱情,我厚著臉皮多次推讓才拒絕掉她的好意,站在旁邊看著她一個人、一個人地送著祝福。
多數人和我一樣,雖不明就里但都選擇了拒絕,有一位中年女子大概約是信佛,口念“阿彌陀佛”并收下了平安符,尼姑似乎有些欣喜,先是說了一大堆祝福的話,并夸中年女子面善有福緣,隨后詢問了中年女子的姓名,說是要記錄下來,等她回到庵廟會在佛祖面前為她祈福。
尼姑說著從包里取出一個本子,翻到一頁記上中年女子的姓名,隨后拿著本子指給那位中年女子看,原來本子封面寫著“功德簿”三個字,里面記著一些人名,名字后面都寫著100~500不等的數字,大家包括我在內的人們這才明白了尼姑的用意,原來是“化緣”香火錢的。中年女子顯得有些尷尬,說是身上沒帶多少錢,但禁不住尼姑的“好言相勸”,最后捐了20元了事。
不知道那個女尼是不是真的出家人,只知道她的那種“募捐”方式應該是不允許的。尼姑采用的方式是利用了人的“互惠心理”,先是免費送你東西,如果你收下了,再誘使你捐款,多數人在收了人家的東西之后,會在心理上感到虧欠了對方,一旦對方提出要求,便會不好意思拒絕,于是,尼姑便成功了。
“互惠心理”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心理,甚至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把它奉為準則。我常??吹接行┩?,在得知其他同事家中有什么紅白喜事之時,要先查看一下自己的記錄本,看看本上的記錄才能決定是否隨禮和隨多少。我曾經因為閨女上大學時,一位好友送來了“賀禮”,當好友的孩子考上大學時,我也同樣奉上了等價的禮物,結果被好友好一番數落,說我這樣就是“禮尚往來”,是不尊重我們之間的友誼,搞得我一頭霧水,不僅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里,更是糊涂了“禮尚往來”這個詞到底是褒是貶了。
后來,我還是多少懂得了朋友的心理,“禮尚往來”是普通人之間的交往準則,更是商人之間的交易原則,它是“市儈”的,是不適用于朋友之間交往的。反過來說,如果是為了“禮尚往來”的互惠原則去交友,那就大可不必了,還不如不來往的好。比如,無意中你參加了一次宴請,席中有你的好友也有你不喜歡的人,但是我們的交往都是講究“禮尚往來”的,所以,在席中我定下了下次由我做東的邀請,然后,接著下一次又由我不喜歡的人請客,出于尊重對方,我還必須要參加,就這樣,大家進入到了一個死循環里。我想,這樣的飯局大家可能都參加過,也可能都為此煩惱過,試想一下,這樣的飯局吃著能舒心嗎?
互惠原則作為商場上的交易原則當然是必須的,但用于感情的交往中難免會讓人感到尷尬,會讓人誤會是一種交換或買賣,讓當事人懷疑友情的不純粹。就連電視劇中的大貪官都懂得,“交易是交易,感情是感情?!苯灰讜r你少他一分錢他都不干,他重起情誼來你送他一條煙他都覺得你是在罵他,是沒拿他當朋友。
是不是有些奇怪有些微妙,在人的心目中“感情是無價的”,是不能用來交易的,另一方面,人是不希望自己虧欠別人的,只不過哪一種情況下適用于哪一種心理別人是說不清的。
這種互惠原理常被用于商業促銷上,我和同事曾被拉去免費吃過一頓飯,原來人家的目的是為了賣鍋,當我們吃了人家的飯而又不想買鍋時,一個個就像做了什么壞事,頭都不敢抬起。我們在超市或在旅游土特產品商店里,也常常會被熱情地邀請免費品嘗食物,旅程中也常常會被安排免費品茶等項目,他們的目的和原理也都和那些女尼“化緣”是一樣的。當然了,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它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變相的敲詐”,就如那些巧于鉆營的人,專門挖出某些領導的“喜好或軟肋”,然后投其所好,先讓領導“虧欠”你的,然后再牽制領導為自己所用,那些意志不夠堅定的“貪官腐敗分子”固然可惡,引領導“下水”的那些人同樣罪不可赦,所以,“行賄與受賄”同樣危害社會。
造夢弄人 ??一個浪漫了一輩子的大叔
愛寫作 ??愛雕刻 ??愛生活 ??關注“造夢坊 ” ? 一起聊聊更多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