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訪者這樣問我:孩子老是和我對著干,百分之九十的時候,讓TA往東,TA偏要往西,該怎么辦?
我反問這位:為什么孩子不能和家長對著干?
那,為什么孩子就得對父母百依百順呢?
和父母對著干的孩子,其實并不在少數,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看過一項調查:有70%的孩子在青春期會和家長反著來,75%的家長覺得頂嘴是孩子成長中最令人討厭的事情。
很多家長好像很難接受孩子和自己對著干,但其實,這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青春期的需要。
過度干預,會打亂青春期的節奏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到成人之間的過渡階段,正常青春期的年齡在10-18歲,這個階段,孩子挑戰父母,是成長的需要。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就提到:青春期主要的心理任務就是自主性,一個孩子可能會在十多年來第一次比較清晰完整的認識到“我是我”,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但這個孩子是否真的有這個能力,或者是有沒有真的確認了自己要做什么,這個還不一定。
但從心理發展的階段上看,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十分清晰的認識:
我需要去找到我的特點,我是誰。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為孩子橫刀立馬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成了受害者。
你傳達給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夠強大,你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介入來替你處理。”
青春期的孩子有四大發展任務:
自己做主、與眾不同、離開父母、尋找伙伴。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TA們還沒有適應孩子有自主性的表現,所以很多父母的表現都是:你為什么不按照我要求的去做?這個時候孩子凸顯出來的表現就是反抗。
當孩子反抗父母的本能,遇上家長對青春期的無知,往往是親子間發生沖突的一個根本原因。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擔心會變成一種詛咒,我們擔心孩子走彎路,擔心他們會學壞,于是我們變得焦慮、敏感、盲目。
有網友分享過自己“早戀”的經歷:
初二談戀愛遭父母反對,媽媽很傷心,爸爸讓我進房間安慰在哭的媽媽,當時完全不知道該說什么,感到莫名其妙,很難受,要放棄女朋友是不可能的,不懂媽媽為什么不給溝通的余地。只說了句:“媽媽,對不起。”
媽媽抽噎著問:“你知道自己錯哪了嗎?”我就轉身出了房間。想對那時的媽媽說:“從你拒絕我愛別人開始,你變成了我最難去愛的人。”
孩子處在青春期,父母越是竭力阻止的事情,往往越容易發生。
過度地擔憂和干預,其實是在給孩子制造麻煩。
表面看是孩子故意不聽話,故意和父母反著來。
但整個邏輯其實是反過來的:恰恰因為父母過于控制孩子,孩子才要反抗。
父母和孩子糾纏,孩子只能用剩下的力氣去發展青春期的任務,只是忙著對抗的話,又怎么還有力氣發展自我呢?
打亂孩子的成長節奏,后果很嚴重
美嫺最近了解到一種現象叫:成年人補過青春期。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王占郡說過:正常人在21歲左右便能完成青春期的發展過程,但是如果孩子的家庭環境不是很自由,遇到控制型的父母,也許孩子在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時候,都還沒有順利的度過青春期,嚴重的甚至一生都無法完成。
也就是說,生理上的青春期和心理上的青春期,并不同步。
補過青春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相同的地方是為此付出的代價,無一例外的沉痛。
網劇《媽媽的遙控器》中,主人公小偉的媽媽在離婚后把他當做自己唯一的希望,說是希望,但小偉更像是一臺被操控的沒有感情的機器。
為了讓媽媽同意他去參加中學畢業旅行,小偉造假成績單,結果卻被媽媽發現。
媽媽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一敗涂地,于是按下了手中的遙控器。
她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行差踏錯半步,所以只要有不滿意的地方,一切都要倒帶重來。
第二天,小偉發現自己一直在重復著同一天的生活,媽媽對他說: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都將被卡在同一天。
被媽媽重復折磨到崩潰的小偉選擇用自殺的方式反抗,但無一例外,都被倒回到自殺的那一天。
小偉絕望地問道: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
媽媽手上握著遙控器十分淡定地回答,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在如此畸形又讓人窒息的愛面前,小偉最終選擇妥協,小到飲食起居,大到學業交友,全都按著媽媽的意愿來:按部就班地讀書、考大學、工作……活成了媽媽想要的樣子。
想到一位心理咨詢師曾說過的話: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孩子,終其一生都要在反抗和服從的內心沖突中煎熬著。
大學畢業后小偉當上了白領精英,但曾經不被允許過的叛逆期,卻從沒結束。
他從保險柜里偷出遙控器撞上了迎面而來的車輛。
《無聲告白》中有段臺詞:
“家庭,有時候就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如此費盡心思偷走的遙控器,不過只是想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握權。
而為了補過一次青春叛逆期,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父母越界的干預,只會養出病態的孩子。
父母學會“躺平”或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想我們為人父母,都應該認真地想一想:確定要用青春期短暫的乖順來換取孩子后來叛逆和扭曲的人生嗎?
控制等同于精神上的扼殺,當你開始控制孩子,孩子的意志便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父母的意志。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我從未把孩子當做是自己的孩子,TA們是一個有思想的人,TA門有自己的秘密,TA的想法,TA們的人生。
其實孩子并不屬于父母,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TA們,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像朋友一樣相處。
養育子女,如果我們懂得“躺平”一點,那么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1. 為人父母,需要先看見自己
一位心理學家說:我們控制孩子,不過是為了讓孩子成為父母滿足自戀的一個工具。
只有父母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同時覺察我們自戀的背后是什么。
當面對孩子的一些反抗和攻擊時,比如說,爸爸你錯了,或者媽媽是個壞媽媽,如果我們沒辦法承受這些,就會去要求會控制孩子,希望他認錯,從而能照顧自己。
我們需要看見自己這些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一些行為背后對孩子到底愛還是控制。
圖片
2. 為人父母,需要站遠一點
前段時間我發現,只要我一走進女兒的房間,我們都要大吵一架,并且每次都吵得很兇。
仔細回想和孩子吵架的原因,我發現:當我想跟女兒說事情的時候,我從來都是直接開門進入。
并且當看到她雜亂的房間我便開始了說教:你這是小姑娘的房間還是垃圾回收站啊?每次讓你收拾為什么都當做耳旁風?一天天的都在干什么啊?
女兒當然也回懟我:要說什么事情直接說就行了,能不能不要每次都是打著說事情的名義,闖進房間批評我。
自那以后,我每次都會站在門外先詢問是否可以進,孩子開門后也忍住不去評論她的房間如何如何,直接說事情。
這樣做上兩三次之后,女兒不像一開始那么排斥我進她的房間了。
仔細一想,確實,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你管他吃飯,他就覺得吃飯是痛苦的;你管他學習,他就覺得學習痛苦;你管他做家務,他就會厭惡收拾打掃……
不如站遠一點,相信孩子有自主生長的能力,要自發,不要逼迫。
3. 身為家長,站低一點
作家愛麗絲·奧茲瑪曾說過:
一向把孩子的成長和快樂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是不需要擔心孩子誤入歧途的,因為有一個充滿理解、溫暖和愛的家庭,就為孩子鋪上了善良、同情和有所為的底色。
深以為然,如果孩子整天感覺到與父母相處時都充滿了同情、理解、耐心和愛,那么他們對父母產生叛逆心理的可能性就會很小。
誰會想著去反抗一個愿意傾聽自己心聲、理解自己的人呢?
圖片
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允許一切發生,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而是允許和接受。
接納挫折,接納無常,接納情緒、接納不同。當允許一切發生之后,就會不再那么尖銳。
境隨心變,我們會漸漸變得柔和。當我們的心態變強了,困難也就變弱了。
這段話同樣適合為人父母的我們。
孩子的人生終究是屬于他們自己。控制不如和他們一起按部就班跟著成長的節奏來。
請堅信,孩子不是我們的索取者,而是一個價值創造者。
耐心一點,安靜一點,渴求不用那么強烈,過去不會消逝,更好的未來也會到來。
以上是今天的讀書復盤筆記。
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規劃師。
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