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說一下,我與英語角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十年前的大學時光。那時候我在全面攻克英語。口語是我的一個大的弱項。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口語水平呢?自己沒有好的方法,也沒有理出什么頭緒,更沒有高人指點迷津。
記得高中的時候第一次見到外國人,那是班主任安排我們幾個英語不錯的學生去跟老外交流,結果見到一個黑人老外,一個白人老外。黑人是位小伙子,皮膚黑的發亮。白人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中年婦女。第一次見到老外,緊張的要死,一句英語說不出來。倒是一位十歲左右的小女孩跟老外交流的很好,談的很high。現在想想還是教育的缺失,口語練習的太少。
大學以后,我們英語專業每周日晚上都設置了英語角。由英語專業的學生會安排人輪流值班,有時候還會有老外過來互動。沒老外的時候,大家在英語角也只能用英語交流,不允許說漢語。一旦發現有用漢語聊天的學生,那就會被清除出去。于是大學四年,我連續去英語角三年多的時間,從未間斷過。有時候聊的high的時候聊到晚上十點多,話不投機就聊半個小時,不管英語說的好不好,標準不標準。不管發音正確與否。強制自己用英語交流,強制自己用英語思考問題。從不敢說英語,到敢說英語。從羞于開口,到厚著臉皮“出口成章”。
正是因為這樣“浸入式”的訓練,讓我的口語水平提升了好幾個檔次。當然,前提是,我自己本身有一定的英語知識儲備。后來的工作中,很多同事,國外朋友和國外客戶都夸我口語好,還問我是不是在國外留學過。我都一笑置之。
任何的得到背后,都是比他人多出幾倍的付出,辛勤的汗水。要想得到一種能力或事物,你需要付出別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