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陸澄錄【36】
【原文】
問:“知至然后可以言誠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盡,如何用得克己功夫?”
先生曰:“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終日只是說話而已,天理終不自見,私欲亦終不自見。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盡知。只管閑講,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在?!?/h4>
[譯文]
陸澄問:“《大學》中說‘徹底認識了才能講誠意’。現在對天理私欲還沒有完全弄明白呢,怎么能用克己功夫呢?”
先生說:“人要是時時告誡自己不斷用功修煉,那么他對天理的精微的認識就會一天比一天深刻,對私欲的細巧的認識也一天比一天透徹。如果不在克制私欲上下功夫,整天只是說說而已,終究不會認識清楚天理和私欲。這就像人走路一樣,走了一段才能認識一段,走到岔路口時,有疑惑就問,問了再走,才能漸漸到達目的地。今天的人對已經認識到的天理不肯存養,對已經知曉到的私欲不肯去除,只在那發愁不能完全認識天理人欲,只知道嘴里閑講講,有什么用處呢?其實只要去克己克得自己無私欲可克,再去憂愁自己不能盡知,也不遲呀?!?br>
[解讀]
陸澄所問,是《大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有邏輯順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p>
這個順序,后面的好理解,要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能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但是前面的就不好理解,誠意正心,我誠意正心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正心呢?
朱熹注解說:
“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敝?,是止于至善的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于最中正的標準。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對天下萬物,無物不知,無知不盡。如此說來,要無物不知,無知不盡之后,才能誠意正心,才能再進入下一環節,修齊治平,那人們難免氣餒,啥時候才能開始啊?陸澄問的就是這個。
但是,如果按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解釋,這個問題就不存在。格,是格正,是《孟子》中“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就著自己每天遇到的每一事,每一物,去格正自己的心,格正了之后,不就正心了嗎?知,是知善知惡,知善知惡,一心向善,不就誠意了嗎?那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正心,這邏輯就順了。
了解了陸澄的問題由來后,我們再回到本段王陽明的論述。
這段話重點是強調人要“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后面全是談“真實切己用功不已”的步驟程序,事實上是“克己”功夫的方法論。此段文意曉暢易懂,王陽明說的相當精細徹底。
這種方法論所表達的思想,在美國人寫的一本暢銷書中也曾經出現過,那本書就是卡耐基寫的《人性的弱點》,卡耐基在書中是這樣說的:“最重要的不是去看遠方模糊的,而是動手去做手邊清楚的事情?!笨突f這番話,本意是為那些對生活充滿憂慮感的人開一劑心靈雞湯般的藥方。按照卡耐基的分析,人產生憂慮的根源就是對未發生事情的恐懼,以及對已發生事情的懊悔,他這句話是指示人們要活在當下,專注于當下。
“活在當下”這種思想,從某個方面來看也就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的實現方式。他的這番話是回答了懷有這種憂慮的一種人:我要克制私欲遵循天理,但天理和私欲還沒能全部了解,如何克己?
完全了解了天理和私欲,也許只有圣人才可以做的到,心學的終極目的是將一個普通的人改造為一個圣人,現在說讓你從現在開始到生命終止都要按照圣人的行為準則為人處事,肯定會嚇壞你;那你就當一年的圣人吧!還是太難;當一個月的?還是沒信心;當一天的吧?我盡量吧!王陽明說,你不需要當一生的圣人,不需要當一年的圣人,不需要當一個月的圣人,甚至也不需要當一天的圣人,你只需要做好一分鐘的圣人,只需要一分鐘,只需要一分鐘,你還在猶豫什么?快點投入到當下的這一分鐘內去吧!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你只需要把自己當下這一刻的心拿捏好就行,沒有人能一口吃成個胖子,也沒有人能用一天的功夫就成為圣人。就在你當下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最好的你,先從“當一分鐘圣人”這個最微不足道的一小步開始。時間永是流逝,人的心體卻難保永久太平,但是你能堅持一分鐘不棄天理,相信你也能堅持五分鐘,然后再慢慢延長,當一天的圣人,當一周的圣人,一月的圣人,一年的圣人……
如果只需要當一分鐘的圣人,你就只要把現在已存的不正之念扭轉為端正即可,相信對大多數人都不是太難的,你不需要在眼下就洞徹一切, “活在當下”,做你力所能及的最適宜的事情吧!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法門可以帶你踏步在“致良知”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