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缺錢,君子缺德。君子則能看到自己缺德,缺得厲害,缺得著急,所以時時刻刻要克己復禮,修德篤行。
【先生曰:“諸公近見時少疑問,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為已知,為學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著實用功,便見道無終窮,愈探愈深,必使精白無一毫不徹方可。”】
王陽明跟同學們說:“這段時間你們見到我時很少提問了,怎么回事?人不用功,就自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認為只要按過去的方法接著往下走就行了。殊不知私欲日益增長,就像地上的灰塵,一天不掃,就會多一層。著實用功,就會發現大道無窮無盡,越探究,就越精深,必須做到精確明白,沒有一絲一毫不徹底之處才行。”
這是接著講前面道之表里精粗。你若認為自己知道了,知道的只是表,只是粗。沒有問題,提不出問題,不是因為自己懂了,只是因為自己不用功,只要你用功,便能找到那不懂的地方,再把它搞懂。懂得越多,發現的不懂的地方就越多,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行動中再探究,知行合一,永無止境。
什么時候做到精確明白,沒有一絲一毫不徹底之處呢?不知道,學問要徹底,還有行動要徹底,凡事徹底,把平凡的事做徹底,掃地掃徹底,擦玻璃擦徹底,應事接物待人,事事精確徹底,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徹底,就是中庸之道。
【問:“知至然后可以言誠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盡,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終日只是說話而已,天理終不自見,私欲亦終不自見。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時,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盡知,只管閑講,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在。”】
陸澄問:“要知至,然后才可以說誠意。如今對天理人欲的道理,還沒能盡知,如何能做到克己的功夫呢?”
陸澄所問,是《大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有邏輯順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個順序,后面的好理解,要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能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但是前面的就不好理解,誠意正心,我誠意正心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正心呢?
朱熹注解說:
“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
知所止,是止于至善的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于最中正的標準。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對天下萬物,無物不知,無知不盡。如此說來,要無物不知,無知不盡之后,才能誠意正心,才能再進入下一環節,修齊治平,那同學們難免氣餒,啥時候才能開始啊?陸澄問的就是這個。
但是,如果按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解釋,這個問題就不存在。格,是格正,是《孟子》中“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就著自己每天遇到的每一事,每一物,去格正自己的心,格正了之后,不就正心了嗎?知,是知善知惡,知善知惡,一心向善,不就誠意了嗎?那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正心,這邏輯就順了。
王陽明說:“一個人,如果自己切實不斷地下功夫,那么對自己的心,對天理的認識自然日益精微,一天比一天看得分明;對于自己心里的私欲呢,也一天比一天看得精微,看出自己的‘小’來。如果不下克己功夫,那成天只是嘴上在說,終究看不清天理和私欲。這就像人走路一樣,走得一段,才認識這一段,沒走,就是空口白說。走到岔路口,有疑問就要提問,問明白了再走,這樣才能慢慢到達自己要去的地方。現在人們對于已知的天理不肯存養,對于已知的人欲不肯去除,還自顧自的在那操心自己不能盡知,空口白說,有什么益處?你把那克己功夫,克到自己無私可克,再去愁沒能盡知,也還來得及!”
克己功夫,克制自己,克服自己的私欲,戰勝自己。
克己,首先要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看見自己什么呢,看見自己“缺德”!我們都以為“缺德”是罵人話,小人都認為自己缺錢,別人缺德;君子則能看到自己缺德,缺得厲害,缺得著急,所以時時刻刻要克己復禮,修德篤行,一段一段走,一天一天的克,知行合一,走完一段,復盤體會一段。走完一天,三省吾身,復盤總結一天,如蘧伯玉,到五十歲,過去四十九年自己做錯了什么全知道,全總結過,格正過。
小人呢,已經知道的事不認真體悟、存養、篤行,自己手上的事不認真做,成天著急,還有多少事我不知道!買書看——主要是拼命買書,其實一本也沒看完;到處跑場子,聽論壇,上各種課程——越學越迷糊,全是白費,全是廢動作,全是副作用。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