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遇到一件糾結的事,巧遇一朋友咨詢他的意見,他送我二字“知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一路上反思良久,想來還是自己貪嗔癡,如他所說,有時候不僅僅是貪財,還有貪戀成就感。所以該給自己一個deadline,到時間就必須脫離這個舒適區。 可是知易行難啊!
O(≧口≦)O到底何時該止呢?又如何知止呢?
晚上恰好歸元老師微課,趕緊再找老師點化一下。
老師答曰(簡約整理版):這個問題又復雜又簡單,說簡單也簡單,問題就是不知(歸元老師總能一語中的啊)。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環境,對外界環境失去覺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你不知道在這個范疇里該不該說,該不該講,或者說適合說什么。(我確實是個活在自己世界里持才自傲的人。講話做事往往只顧自己,而忘記受體。ORZ)
你要覺知范疇跟你相應不相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身份角色。在爸媽面前是兒女,在兒女面前是父母。做兒女時該說什么 ,做父母時該說什么。就是知止。
(突然想到前日跟某領導之間的交流后悔莫及,又想到這幾天看的《軍師聯盟》,明白為什么司馬懿能活到最后,而楊修則先去矣。)
所以我們能不能對我們自己每一個當下的位置清晰,知道環境。環境就是我們的范疇,范疇決定內容,范疇清晰了,就是醒覺力提升了。一個人不知,把握不住分寸,就是我們的醒覺力不清晰。小孩子剛入社會都需要教,而成年人更該用心體悟。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沒有體驗,就去體驗!
知止就是把握度, 我們心的敏感度起作用后,? 時刻在位置上,就是心在。心如果不在,就沒有有覺知力,沒有覺知就沒有意識,就不知道范疇,就不知道所作所言。
智慧就是渴了喝,熱了扇扇子。身體本能是有智慧的,啟動感知力。所以活在大腦里面的人喜歡問為什么?所以活在腦袋里的人一定是失去了感知。覺知力不夠。大家一定要用心,多用心。多用心啟動我們的直覺。醒覺力是能力之首,沒有醒覺就沒有一切。如果你沒有醒覺一切無從談起。你溝通都是胡說八道,你的面對也是假面對,你的接受也是不得不接受,不能不承受。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醒覺訓練好了,剩下的那都是方便了。
我們要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然后我們該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就都是自己的選擇。
要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人就是知止。
我的理解是:不知止是因為無明,不知是因為醒覺力不夠,而醒覺力不夠是一直用腦袋思考利弊太多而忘記用心去感受體悟。所以無知。
而止,需要觀察環境,懂得范疇,看到結界。看到了圈,才能定位自己的清晰位置,才能明白界線在哪里。而我的問題就出在看不到圈啊!/(ㄒoㄒ)/ 總“隨心所欲卻逾了矩”? 有時是因為自己醒覺力不夠的無知(忍不住),有時是因為行業固化藩籬太多,不斷刺探矩的邊界。 其實還是把握不好那個度導致的,近幾日的書法學習告訴我,想把握好度必須身心合一,保持對每個當下的覺知,當然還有持續的刻意練習。 (( ⊙ o ⊙ )!還是那句話,知易行難啊!)
自己現在之所以會覺得兩難抉擇,是因為其實兩邊都并不是自己當下真心想要的狀態。也許應該去找除了AB的C選項。
附上歸元老師推薦“知止”文章如下:
止學? 文中子 王通(1121字)
智卷一
智極則愚。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窮哉。謀人者成于智,亦喪于智也。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竭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力制智,智也。
用勢卷二
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兇也,仁者勿衿.
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于力,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也.
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凌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
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于時,人貴于明,動之有戒也.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遠有興衰,存畏警焉.
辯卷四
物樸乃存,器功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也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矣.
譽卷五
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懼焉.
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
賞名勿輕,輕則譽賤,譽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得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
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
情卷六
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測.
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自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過已,智者無癡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
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艱.情之不斂,運無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
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阻害之蔓焉.
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為樂,蹇不為蹇矣.
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重,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
釋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禰禍不消.
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結焉.
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于勸善,諍堪教矣.
心卷九
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不求于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苦樂無形,成于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憂患弗加矣。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疵,大節堪毀。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誠非致虛,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于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驗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