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滅親”成語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意思是:為了維護正義不徇私情,使犯罪的親屬受到應有的懲處。
與《左傳》高度贊揚不同,《史記》根本沒提及,好像司馬遷并不認同石碏。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這就是一個相對論,打江山其實也不容易,但是相對坐穩江山,更難。只要孔武有力,一股子蠻勁就可能打下江山坐上寶座;但是要坐穩江山,就不能單純依靠蠻力了。
衛莊公庶子州吁帶領一幫子亡命逃犯襲擊并殺害了弟弟衛桓公,搶占了王座,自立為王。
坐上寶座之后,州吁感覺衛國人不太順服于他。他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拿不正眼看他,畢竟他的王座是強搶而來。
一直追隨州吁的好基友石厚出主意,說:君王坐上王位,按說應該殺人立威,清理王室內不忠誠的大臣,只是現在缺少理由。
恰在此時,鄭莊公的弟弟姬段設想再次攻打鄭國,州吁和石厚商量之后一致贊同。
石厚說,對鄭國開戰,既可以顯示一下實力,震懾一下王室內大臣,又可以轉移國內矛盾焦點。州吁原本就“好兵”,又是武力奪取王位,自以為打遍天下無敵手,所以欣然同意對鄭用兵。
于是,州吁主動聯系宋國、陳國、蔡國,組成聯軍一起攻打鄭國。宋、陳、蔡三國答應州吁的邀請,畢竟衛國影響還在。州吁的爺爺——衛武公在“佐周平戎”中展示了較強的軍事實力,而且“內修德政,百姓和集”,綜合國力也非常強悍。
四國聯軍對鄭開戰,就像一場鬧劇,無疾而終。
“(陳桓公)二十六年,衛殺其君州吁。” ——《世家第六 陳杞》
“(鄭莊公)二十四年,宋穆公卒,公子馮奔鄭。鄭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衛州吁弒其君桓公自立,與宋伐鄭,以馮故也?!?——《世家第十二 鄭》
《史記》中《世家第五 管蔡》只字未提衛國這段時間歷史,《世家第六 陳杞》象征性地記錄了“州吁之死”,攻打鄭國好像根本沒有這么回事?!妒兰业谑?鄭》雖然提到了衛國聯合伐鄭,對宋國為何參戰作了透露,為追緝逃亡在鄭的公子馮。
“殤公元年……宋許之,與伐鄭,至東門而還。二年,鄭伐宋,以報東門之役。其后諸侯數來侵伐?!? ——《世家第八 宋微子》
鄭國好像根本不在意這次聯軍的攻伐,司馬遷在鄭世家根本沒提及。原因有二:一來此時鄭國在諸侯國中實力強悍,敢于“犯上作難”,侵占周王朝土地,且偷取了稻種。周桓王后來率領陳、蔡、虢、衛五國聯軍報復性攻伐鄭國,竟然被鄭國挫敗。二來衛國帶領的聯軍一盤散沙,根本沒有戰斗力,在《世家第八 宋微子》記載“至東門而還”,倒像是組織了一次一日游。
“至鄭郊,石碏與陳侯共謀,使右宰丑進食,因殺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晉于邢而立之,是為宣公?!? ——《世家第七 衛康叔》
四國聯軍究竟為什么失敗呢?司馬遷在《世家第七 衛康叔》透露,石碏將聯軍總司令州吁陰了。
“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陳,佯為善州吁?!?——《世家第七 衛康叔》
人物關系需要捋順:石碏是石厚的父親,是衛莊公的近臣。此處的桓公是衛桓公——姬完,也是州吁的弟弟。衛桓公姬完的母親是衛莊公的夫人(正室),是陳國的陳桓公的女兒。州吁奪取的王位,是殺害了弟弟衛桓公得來的。
上面那句話容易理解了吧。石碏找到了陳桓公,兩人商量著設了一個局。州吁帶領四國聯軍攻打鄭國,石碏和陳桓公暗中支使右宰丑在上飯的時候,趁機宰殺州吁。石碏將流亡在外的姬晉(衛桓公的弟弟)迎接回來,扶持登上王位,這就是衛宣公。
州吁坐上來路不正的王位,真是被逼無奈了,為了獲取諸侯認可,連姬完的親舅舅陳桓公都敢相信。你可是殺了人家的親外甥。
“衛人皆不愛”,州吁更沒有想到,好基友石厚的老爺子石碏會如此狠毒,暗中設局害了他。
可讓州吁更沒有料到的是,石碏會讓家臣把石厚給殺了?;⒍旧星也皇匙?,何況人呢。在《史記》中,司馬遷壓根沒提石厚,更沒有對石碏大義滅親作記錄。
反而是《左傳》高度贊揚,“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也?!?/p>
“石碏真是一位純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殺了。‘大義滅親’,大概就是說的這種事情吧!”
大義滅親,值得稱頌的一種高尚美德。在道德、理性法則面前,為了公平正義,忍痛割舍親情令人敬仰。然而石碏為人父母,教育缺失更應該反省。所謂“子不教,父之過”,石碏是否反思過自己的原因?
州吁年輕時就喜歡舞槍弄棒,衛莊公還給了州吁帶兵權力。石碏因此勸諫衛莊公不妥,恐怕將來造成內部禍亂。衛莊公“不聽”?!蹲髠鳌分惺F勸諫衛莊公約束庶子州吁,“愛子,教之以義方”。禁止孩子從小驕奢淫佚,避免將來走向邪路。
可惜,石碏能勸諫衛莊公如何教育孩子,自己卻不能身體力行,教育好石厚。
所以,司馬遷不太看好石碏“大義滅親”的舉動,衛世家不值得一提;石碏更沒有進入列傳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