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雪漠: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劉藍憶:過去,社會同樣重視讀智慧經典,但從未明確提出讀書與信仰之間的關系,如今,“信仰”一詞出現在公眾面前的頻率大幅上升。那么,您認為“讀書鑄就信仰”這個概念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變化及潛在需求?
●雪漠: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是一個標簽,也不是一種潮流。讓真正的讀書——尤其是讀經典——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好反映了這個時代很多人不讀書,不再有讀書習慣的現狀?,F在常見的讀書,是功利性的讀書,比如讀一些美容、養生類的書籍等等。但是,真正應該強調的讀書,并不是讀這類書,而是讀一些對自己的人生、人格產生重要影響的書。表面看來,信仰層面的讀書沒什么用,但事實上,它有著大用。
◎劉藍憶:您認為,“讀書鑄就信仰,文學照亮人生”對文化和傳播分別有什么影響?
●雪漠:實際上,文化一旦成為生活方式,就會升華為信仰。在很多有信仰的國家,文化和信仰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有文化的人,就會有信仰,只是,他們的信仰不一定從心靈入手。真正的文人,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都有屬于自己的信仰。所以,這個概念不是從傳播知識的層面提出的,而是從改變生活方式的層面提出的。我們理解這個概念,也要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信仰改變人生,而不是把它當成生活中的一個標簽,一個點綴,一點調料。
◎劉藍憶:當今國家、當今社會已意識到信仰的重要性。那么,您認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加強文學與信仰的結合,會給國家和社會的前景帶來怎樣的影響?
●雪漠:文學中本身就有信仰的成分,比如文學經典中,就有另外一種信仰。我們談的信仰,也不僅僅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種高于生存層面的向往。文學永遠都要高于生活、高于自己的心靈,這種更高的向往,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想主義。理想主義就是信仰,它是一種神性的追求。它認為,一個人活著,不僅僅要滿足動物性的需求,而應該有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所以,文學和信仰的結合,定然會讓這個時代的文學更為厚重、博大、豐富,對社會生活也將直接起到介入性的作用。
◎劉藍憶:此次捐書活動面向全國高校,主要針對大學生人群。請問,您為什么把目光投放在年輕人的身上?您對他們有著怎樣的期許?
●雪漠:為了讓圖書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未來的希望,還是在年輕人的身上。因為年輕人的可塑性比較強。一個人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到好書,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他的一生都會受到很好的影響。二三十年后,他會成為國家、民族的主人,那么他們就會給國家、民族帶來很大的益處。不過,我們不僅僅捐書到大學圖書館,我們陸續也會捐書給一些中小學,以及一些學者。
雪漠文化網,智慧更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