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浩如煙海、群星爭燦的事件中,春秋戰國時期這段歷史,獨特而鮮明。帝王將相,群雄爭霸;辯士角逐,合縱連橫譜寫春秋;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扎下了基石。
郭丹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左傳》前言中說:“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極大影響的先秦?‘六經'之中,《春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成為儒家的經典之一。”“韓愈《進學解》說:?‘《春秋》謹嚴'。指的是遣詞用字一絲不茍”,“微言大義”。郭丹說:“《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史記·孔子世家》),要以一字之褒貶來達到?‘懲惡勸善'的目的。因此特別重視遣詞造句。這與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相統一的。《孟子·滕文公下》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謹嚴的特點,其弊在于記事過于簡略。”“《春秋》經文隱晦難曉,又蘊含褒貶,所以又有了?‘解經'的?‘《春秋》三傳',這就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儒家經典,到了東漢前期,‘經'的范圍已經擴大,連解‘經'的‘傳'﹑‘記'﹑‘詁'等也引進‘經'內,上升到‘經'的地位。‘三傳'也成為經書。唐代正定‘五經',實際上包含了‘九經',就是《易》﹑《書》﹑《詩》﹑三《禮》和三《傳》。宋代以后,‘十三經'這一套儒家經典著作基本形成,《左傳》成為‘十三經'中重要的一部著作。”
下面摘取《左傳》中的一些原文和譯文,供大家閱讀思考,共同學習進步。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
“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法。許國違背法度而莊公討伐他們,服罪了就寬恕他們,揣度自己的德行而決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辦理事務,看準了時機而行動,不要給后人留下憂懼,可以說是懂得禮了。”
“鄭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
“政令用來治理百姓,刑法用來糾正邪惡。既缺乏有道德的政治,又沒有威嚴的刑法,所以才發生邪惡。”
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不衡量德行,不考慮力量,不親近親鄰,不分辨是非,不知道罪過在哪里,息國犯了這五種錯誤,還去討伐別人,他的喪失軍隊,不也是應該的嗎!
臧否(zāng pǐ):善惡得失。古人常以臧否二字用于師旅。
師出臧否。
出兵順利或者不順利。
策,冊。春秋時期書寫于竹木之上。用木的叫方或牘,用竹的叫簡或冊。
歷史之于我們是有啟迪智慧﹑稽古明今的效果,看歷史猶如窺探真理,有的可以亙古未變,發掘人類的本性規律;有的與時俱進,有了新的解讀,觀其變化知發展之真諦。之予今天的我們答疑解惑,啟迪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