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浩如煙海、群星爭燦的事件中,春秋戰國時期這段歷史,獨特而鮮明。帝王將相,群雄爭霸;辯士角逐,合縱連橫譜寫春秋;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扎下了基石。
郭丹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左傳》前言中說:“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極大影響的先秦?‘六經'之中,《春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成為儒家的經典之一。”“韓愈《進學解》說:?‘《春秋》謹嚴'。指的是遣詞用字一絲不茍”,“微言大義”。郭丹說:“《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史記·孔子世家》),要以一字之褒貶來達到?‘懲惡勸善'的目的。因此特別重視遣詞造句。這與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相統一的。《孟子·滕文公下》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謹嚴的特點,其弊在于記事過于簡略。”“《春秋》經文隱晦難曉,又蘊含褒貶,所以又有了?‘解經'的?‘《春秋》三傳',這就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儒家經典,到了東漢前期,‘經'的范圍已經擴大,連解‘經'的‘傳'﹑‘記'﹑‘詁'等也引進‘經'內,上升到‘經'的地位。‘三傳'也成為經書。唐代正定‘五經',實際上包含了‘九經',就是《易》﹑《書》﹑《詩》﹑三《禮》和三《傳》。宋代以后,‘十三經'這一套儒家經典著作基本形成,《左傳》成為‘十三經'中重要的一部著作。”
下面摘取《左傳》中的一些原文和譯文,供大家閱讀思考,共同學習進步。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親近仁義而和鄰國友好,這是國家可寶貴的措施。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君子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
“長惡不悛(quān),從自及也。”
“滋長了惡而不悔改,馬上就會自取禍害。”
“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shān)夷蕰(yùn)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周任有句話說:'治理國和家的人,見到惡,就要像農夫急于除掉雜草一樣,鋤掉它聚積起來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長,那么善的就能發展了。'”
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jì),況不禮焉?鄭不來矣!”
周桓公對周桓王說:“我們周宗東遷,依靠的就是晉國和鄭國。友好地對待鄭國,用以鼓勵后來的人,還恐怕人家不來,何況不以禮接待呢?鄭國不會來了。”
歷史之于我們是有啟迪智慧﹑稽古明今的效果,看歷史猶如窺探真理,可以亙古未變,發掘人類的本性。甚至予今天的我們答疑解惑,啟迪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