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前段時間,很多人看《人民的名義》時,都會對侯勇所扮演的貪官處長趙德漢,有著深刻的印象。
他見錢眼開,利用手中的權力,貪婪地收集經手的每一分錢,無論屬不屬于自己,他都要想方設法,據為己有。
事情敗露后,他能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甚至精確到幾百元,具體數字為: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
面對堆砌了整整一面墻和塞滿了冰箱的鈔票,他是這么說的:
“我一分錢都沒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很窮,窮怕了······”
他的行為讓人不齒,但他的痛哭流涕、追悔莫及,卻引人深思。
他的窮怕了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很多窮怕了的成年人,并不一定是真的因為經歷了貧窮和拮據,反而是父母的從小養成方式造成的。
很多怕窮了的人背后,往往站著一位或兩位愛哭窮的家長,是愛哭窮的家庭氛圍,培養了他們的窮人思維,讓他們即使走入成年,生活實現富足,精神卻依然貧瘠。
很多時候,窮人思維并不是指窮人才有的思維,很多家庭條件富裕的孩子,也時常受此困擾。
上學時,有一位男生,有調皮的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餐巾紙”。
這個外號是因為每次去食堂吃飯時,他都會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皺皺巴巴的卷紙紙巾作為餐巾紙,而得來的。
這位男生學習成績很好,性格也溫和,同學們挺喜歡他,但唯一對他詬病的一點,就是摳門。
他對自己很吝嗇,大學四年我們幾乎沒看過他穿過新衣,在食堂吃飯,很少打葷菜。
對自己苛刻不說,他對別人也小氣,計較金錢,不愿付出。他是書迷,桌子上放著滿滿一箱子書,但概不外借,同學們連拿一本翻一眼的機會都沒有。
集體外出吃飯,都是別人掏錢包付錢,等輪到他時,他會支支吾吾,猶猶豫豫,弄得大家都很尷尬。
我們一度以為,他家庭條件不好,才會導致對金錢持如此保守態度。
但后來我們了解,他雖然來自小城市,但爸爸是主治醫師,媽媽是老師,家庭條件和很多同學相比,都算很不錯的。
直到有一次,他的媽媽從南方小城坐了將近30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來學校探望他,我們才了解到了他金錢觀的背后緣由。
綠皮火車,車票最便宜,但人多擁擠,行車時間也長,同學媽媽舍不得買臥鋪,只買到了站票,也就是說,她幾乎在火車上站了20多個小時,才來到的北京。
到了飯點,同學帶媽媽去食堂打飯吃,他媽媽只要了一份飯,加一個豆腐白菜,吃飯時,媽媽還一邊抱怨北京的物價太貴,說這樣一飯一菜,在老家不過半價就能買到。
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吃飯,大家閑聊天中,媽媽不忘一再叮囑男生:我們家沒有什么錢,你在這里,得省著點花。
有了這樣一位時時不忘哭窮的媽媽,難怪這位男生在對待金錢方面,處處謹小慎微。
有一位朋友對于自己父母輩的金錢觀,有過很無奈的抱怨。他說,偶爾帶父母吃一頓大餐,那種感覺,簡直是給雙方找罪受。
吃便宜的,他于心不忍;吃貴的,他父母又于心不忍。
有一次節假日,他帶父母去城中一家高檔餐廳吃飯,他提前了半個多月才訂到這家熱門餐廳的位置。
餐廳環境優雅,服務貼心,菜品和菜色都不錯,但他卻無心享用。
因為整個就餐過程中,他得一直忍受父母的嘮叨。
媽媽不停地說:“早就給你講了,不用出來吃飯,這么高檔的地方,好吃是好吃,但得花多少錢哪,不值。”
爸爸隨聲附和:“就是,你媽媽做的飯不比他們差,再說你現在也沒有錢,浪費干什么。”
其實,朋友已經掙到了不少錢,有車有房,除了缺一位女朋友,也算是半個人生贏家了。
但他卻一直深受金錢問題困擾。他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哭窮聲中長大,小時候一直以為自己家是最窮的,但直到長大成人才發現,自己家經濟條件并不差。
若說窮,就窮在父母的心態。
后來,朋友工作勤奮,憑才華掙了一些錢,但他卻從來都不敢對自己好一些,交往過的女朋友也抱怨他處處計較,對自己不真心。
就這樣,辛苦打拼多年小有積蓄后,他卻無法說服自己享受人生,買一件新衣,甚至出門旅游幾天,都有強烈的負疚感。
他說,這種負疚感一直緊緊伴隨著他,覺得自己無論賺了多少錢,都不配花錢。
也因為如此,無論他怎么努力,總是感覺不開心,無法做到放松生活和享受人生。
在孩子面前頻繁哭窮的父母,不會了解,哭窮,其實是在培養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
他們自以為是,用哭窮來強調生存不易,為人父母的艱辛,殊不知,卻是在無形中將自卑、敏感、目光短淺,甚至輕易屈服放棄,傳遞給了下一代。
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無論到底是不是真的經歷過貧窮,他的內心都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匱乏感,而內心匱乏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也會影響他的眼界和格局。
有一個說法,叫做富人喜歡掙錢,窮人喜歡省錢。富人掙錢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而窮人省錢,則是犧牲生活品質。
以前聽一位同事抱怨過她的一位親戚。親戚要看病,心儀的醫院床位緊張,知道同事人脈廣,便求她幫忙。
同事費盡周折,打點了不少人情,幫他找到一張床位。親戚事后提出,要請她和她的朋友吃飯表示感謝。誰知飯桌上,這位親戚卻在掏錢買單的時候磨蹭起來,弄得同事一個大紅臉,趕緊搶著把單買了。
是他自己點的,但他卻缺乏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和處世修養,情商實在讓人著急。
貧窮不可怕,做窮人也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會禁錮你的人生寬度和廣度,而擁有這樣思維的人,無論他擁有多少金錢和財富,還是會一輩子都在與貧窮做斗爭。
富人與窮人,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于勇氣,在于有沒有冒險精神。
在哭窮氛圍中長大的人,患得患失,瞻前顧后,站在人生一些重要節點上時,難以把握機會。
《人民的名義》里,趙德漢雖然已經當上了處長,可以衣食無憂,過得體面,但他從小所形成的“窮怕了”心理,卻一步步將他推向欲壑難平的深淵,走上不歸路。
從表面上看,他的遭遇,似乎是小時候家境貧寒留下的后遺癥,但究其根本原因,則是父母沒有對他進行正確金錢觀和價值觀的引導,而導致的結果。
其實,口袋窮不可怕,口袋窮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將它慢慢裝滿。可怕的是心里窮,心里窮的人,永遠都填不滿那份心理匱乏感。
現代人育兒,熱衷于討論窮養富養,但其實,正確的養成方式,最關鍵的并不是物質條件,和看得見的外部條件,而是父母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
不被“哭窮”魔咒困擾的孩子,才能永遠不會被貧窮擊倒,才能夠做到,無論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都能坦然面對千面人生,將悠長歲月,過出屬于自己的體面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