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解了一個新的領域:如何以大量數據為基礎,研究想法如何在人群中流動和產生效應?這個研究方向誕生于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媒體實驗室。我對本書產生興趣的點在于——競爭、規則和復雜性等術語,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靜態的,而本書作者用一種更為動態的、更有進化性的方式進行思考,通過著眼于網絡中想法的流動、社會規范的產生以及復雜性的產生過程,使得基于硬件、網絡和社群實驗中得來的數據更具有指導個人、群體和社會進行決策和創新的現實意義。
本書作者彭特蘭被譽為“可穿戴設備之父”,研究過程和理論框架結合了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神經科學、心理學、決策和生態科學等學科的內容,試圖解決當前人機結合的互聯網背景下,處于“超連接”狀態的人類,如何在網絡化的社會中互動、相互影響并作出決策,算是在多個交叉學科的“相鄰區間”內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乍聽上去,“社會物理學”這個學科名字有點古怪,但是在看過查理.芒格將經濟學與物理學進行對比(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出經濟學教授們很可能是對物理學有一種“物理學妒忌”的心理,想要有物理學那樣“準確而可靠的公式”、“有序的系統”,才導致經濟學用一種錯誤的方式去追求“虛假的準確”)之后,這個“社會物理學”的說法就顯得容易理解了:借助數學和物理學中精確的計算和模型,來描述信息和想法的流動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傳統物理學研究的是能量的流動如何轉化為運動的改變,而社會物理學想要研究想法和信息的流動日和轉化為行為的改變。即基于大量的數據進行精確的數學運算來處理,試圖定量化以便描述人類行為與想法之間的相關性,但是鑒于人類比機器或者客觀物體都要復雜,我不確定是否也存在"虛假的準確"的問題,也就是說數據導出的結果只能在嚴格限定了場景、適用條件等明確的范圍內有效,很難做到普適的有效。
如此新穎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得出的研究結果還是可以拿來拓展一下傳統思路的:
擁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長從別人那里獲取想法的人。推動變革的并不是最堅定的人,而是那些最能與志同道合者相處的人。最能激發人的并不是財富和聲望,而是來自同伴的尊重和幫助。
個人層面:
1.信息與決策的關系
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探索的質量,這進而取決于你擁有的信息及想法來源的多樣化和獨立性。(“探索”一詞來指代“使用社會網絡獲取想法和信息”)
對獲得有創意的想法而言,觀點和經驗的多樣性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科學、藝術或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相同的:塑造一個關于世界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并接受實踐的檢驗。在科學領域,這些故事接受的是現實世界中行為的檢驗;在藝術領域,接受的是對他們影響當下文化能力的檢驗;而在管理學領域,則是對他們在商業或政府運作中能否成功的檢驗。
以上內容同我之前的假設是不謀而合的,即存在一種在各個社會領域通用的思維方式,按查理.芒格的說法,就是“多學科”思維方式,盡可能擴大個人的多學科知識領域,以獲得多樣化的思考工具和關鍵基礎信息,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信息來源的檢驗、假設的迭代優化,進而做出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2.把握好個體學習和社會學習的時機
人類的長期進化導致我們有非常明顯的從眾意識,本書闡明了個體進行獨立決策和模仿群體決策之間的利弊,指出:群體智慧處于孤立行為和“羊群效應”這兩個極端之間。也就是說,你需要知道什么時候個人的決策優于群體,應該獨立判斷;什么時候應該節省精力,依賴群體智慧。
社會學習是關鍵:效仿他人的成功與個體學習相結合,要比僅依靠個體學習好得多。當你的個人信息不夠清晰的時候,要多依賴社會學習;當你的個人信息足夠強大的時候,則應少依賴社會學習。這些例子也告訴了我們關于好決策的重要細節。社會學習的威力體現在了社會網絡中,增加你的聯系人和網絡的多樣性能夠使你更容易找到最佳策略。
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你要維護一個多樣性的網絡,并識別出什么時候需要做網絡接觸,繼而從網絡中獲得輸入,利用社會學習的成果。
如果來自社會學習的所謂的直覺,僅僅是孤立的個體思維過于自信的形式,那么你很有可能正處于團體迷思或者回音室效應的情形中。在此情形中,一個出奇的好策略就是與直覺背道而馳。
在相信群體智慧之前,你要首先甄別群體中信息的來源是否可靠,其中一個因素,可以看來源者是否僅僅是出于自信就做出的判斷,繼而被跟風者循環放大形成了回音室效應,還是他有充分的理由和證據。這個判斷過程可以參考《批判性思維》中對信息來源進行檢驗的12個標準。
他們很有可能擁有獨立的信息并充分信任這一信息以抗拒社會影響效應。盡可能多地找到這樣的一些“聰明人”,并向他們學習。
我們的需求和偏好大多是基于我們的同伴社區對事物的價值判斷,而不是直接基于以個體生物本能或者天生道德觀為基礎的理性思考。像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是這樣的極少數思考者,他們相信自己的頭腦做出的獨立判斷。
3.最佳學習策略
在復雜環境中學習的數學模型表明,最佳的學習策略是花90%的精力來探索,即尋找并效仿那些做得好的人,剩下10%的精力應該花在個體試驗和透徹思考上。
人們越想向一個特定的同伴群體學習(即越想融入這個群體)就會花越多時間與這個群體在一起。改變習慣性的行為偏好和興趣,往往需要短時間內的多次接觸。要把一種行為轉變為自身習慣,我們就需要多次看到這一新行為產生的好結果(例如社會認可)。
組織層面:
1.優秀員工的秘密
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改變人們之間的連接,而不是讓人們作為個體改變他們的行為上。大部分團隊成員都不愿意主動跟隨,除非他們看到人們爭先恐后地采納新行為。
普通員工認為,團隊合作就是做好他們在團隊里的那部分工作。然而,明星員工并不這么看:他們推動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共同負責目標設定、群體義務、工作活動、時間表和群體成就。
明星員工通過讓每一個成員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的一部分來推動團隊內部一致的想法流,并且他們會嘗試達到充分的一致,從而讓每一個成員自愿跟隨新想法。
2.如何提高生產率
層次化的眾包是20世紀大部分企業所采用的模式,由于這種組織結構幾乎沒有同伴之間的網絡激勵,工作過程既死板又低效。相反,網絡中互動的改變會導致生產率的改變。
頻繁的交流形成了一種互動模式,它能夠滿足快速增長的組織的需要。圍繞這些互動習慣的同伴壓力能夠非常高效地讓人們進行協調。
高壓力幾乎會立刻帶來更多參與,因為人們會開始相互交談以弄明白該做什么,并進而開始形成更適應環境的新的互動模式。
社會層面:
1.社會網絡如何影響個人
幾乎所有的社會影響都發生在具有面對面交流關系的親密朋友之間。兩個人之間直接互動的數量既能預測相互信任的程度,又能預測同伴壓力的有效性。
社會網絡先驅巴里·韋爾曼(Barry Wellman)的觀點看來是非常正確的:兩個人之間通話的數量能夠很好地衡量他們對兩者關系的投資,這種投資往往被稱為社會資本。信任,是驅動想法流的社會資本。
社會物理學為我們指出了另外一個方法:提供針對人們的社會網絡激勵,而不是提供旨在改變個體行為的經濟激勵或信息包。
對他們之間的關系投資最多的人(也就是互動和合作最多的人),也是相互施加最大社會壓力的人。強關系的社會紐帶創造條件讓同伴壓力成為促進合作的最有效機制。
如果一個人能夠預測他人的行為,他就已經知道了常識。但是,如果他的行為也與眾不同,那么他肯定了解一些他人不知道的信息。
2.網絡化社會的彈性設計準則
進化很少遺棄成功的部分,它通常或者在保持已有能力的同時建造附加結構,或者把已有的結構納為新系統的組成部分。
西方人認為,作為理性個體,人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會自主決定采取何種行為來實現目標。理性和個人主義的思想改變了西方知識界的整個信仰體系,而今天,它同樣在改變著其他文化的信仰體系。
東方社會與此相反,更像是群體的想法流灌輸給了每一個個體,從而使大家都服從于同樣的目標和價值體系,進而缺乏生存方式和觀點的多樣化。
對單一組織來講,為了應對系統性風險,需要一組不同的系統,而不是單個的所謂最佳系統。
對社會來講,為了維持整個社會的魯棒性,我們需要一組不同的、具有競爭性的社會系統,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及在需要時迅速展開這些系統的方法。我們為了最佳想法流而校正系統時所實現的正是這類魯棒性。例如在軍方和應急響應系統中,集中式的決策能力可能會中斷或出錯,因此他們開始在分布式領導原理中訓練系統中的每一個人。
如果決策是在那些最適合做決策的場合,而不都是由最高等級的人做出的,那么這樣的組織就會對破壞具有高得多的魯棒性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