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兒子都愛讀書,小說、散文、隨筆之類,時而不時列個書單,當當一下。不過我發現,兒子和我的讀書方法不太一樣。
不知從何時起,兒子買書,一次要買一個作者的全集。從三毛全集、金庸全集、余秋雨全集、史鐵生、余華、李娟、東野圭吾,一直最近的王小波全集……買書也越來越挑剔,全集還要指定出版社的精裝版。以前零散的買的有重復的,就送人。
我呢,似乎有些葉公好龍。在給兒子買全集的時候也常常夾帶“私貨”。雖說都是些“經典”作品,但遠沒有兒子那樣專注。我將買回的書堆放在床頭、案頭,每次隨便翻翻,沒有章法,有點囫圇吞棗。遇到有意思的就細讀一下,遇到有同感的,就寫篇讀后小隨筆。也常常發現,有些所謂的“暢銷”書,宣傳遠勝過書本身,大呼上當,不免被兒子揶揄一番。
兒子則不同了。他在讀文學作品時,習慣把一個作家的作品貫串起來讀,一讀就是一套,從處女作一直讀到最后的成名作、經典作。這樣讀書的好處是可以對作家的一生有個全面的審視。但是這樣讀書有些太任性,因為一個作家一生的作品,經典的也就那幾部,并不是篇篇都字字珠璣。但兒子認為,只讀經典是一種業余的閱讀方式,讀全套才是專業的閱讀方式。
專業的閱讀方式?是呀,兒子說,一個作家的作品讀下來,你對這個作家的成長和世界觀以及在文學界的地位等就有了深入的了解。你光讀課本中魯迅的幾篇雜文,有意思,但面目模糊,魯迅像個愛發牢騷的怪老頭兒,真實的樣子不應該是這樣的吧?在一篇文章中我就讀到,魯迅像風一樣飄進屋里,飛坐在桌上,與大家談笑風生。他還幽默風趣,根本不可能老是一副橫眉冷對的樣子。
幽默風趣的,還有林語堂。幽默(Humor)一詞就是他老先生翻譯的,他是“幽默大師”。他寫的《蘇東坡傳》就很細致地描繪了蘇軾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一個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宋代第一書法家,是飲酒成癮者,也是釀酒的實驗者,工程師,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也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的寄情山水,侍花弄草,是真喜歡(言外之意老陶不過是為世外而桃源)。
兒子讀書的“專注”還延伸到其他領域,比如他唯一偶像歌星許巍,他能說出他每首歌的風格特點,創作于那年,什么背景下創作的;比如一輛山地車,他一眼就能看出各個部件是怎么配置的,他以為的配置性價比是怎樣的……
我呢。雖然也覺得兒子的讀法是“求甚解”的讀法,但我的“不求甚解”讀法,可以快速滿足自己需求呀。比如朋友圈有位朋友,時而不時作詞一首,配上唯美攝影,很賞心悅目??晌覍υ~牌一無所知,不能在下面點評留言,心里癢癢啊,于是我就將《人間詞話》列入“私貨”中。
不說了。當當又在推送它的“滿一百返三十”的優惠活動,我們明知道是商家促銷,其實算下來就比平時就便宜那么一點點,但還是忍不住買買買。兒子“全集”書單中夾雜我的幾本“經典”,“求甚解”的讀法和“不求甚解”的讀法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