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學寫作(四)
這幾天腦子里一直在斷斷續續琢磨“怎樣解決文字過于平實”這個問題,偶有一點所得,先記下來,以防人老癡呆忘記了。
我仔細觀察了自己寫的狗不理文字,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句式單一,使用的動詞也比較單一,充滿了“主語是什么什么樣的”這樣最基本的陳述句。而我觀察大神們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即使是陳述句也寫得推陳出新,花樣百出。
因此,我的結論是,所謂“平實”其實是“單調”。
當然我也知道,真正感人的文字,也可以很平實。但并平實不等同單調。大師們寫的平實文字一樣讓人動容,那是繁花似錦之后的返璞歸真,武功臻化境,飛花摘葉皆可傷人。
只是,我輩初出茅廬,還是先別做那份想,埋頭打怪才是真。初學武功,總得追求像李連杰那樣打得花團錦簇才能讓人不明覺厲。得道高僧有云,修道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道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道成后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我們還是先行走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修道路上吧。
扯回正題。
句子由詞匯構成,我選擇從詞匯的詞性入手分析。句子中使用的詞匯,詞性無非名動形副連。名詞與連詞基本沒什么花頭,是什么就是只能什么。如果使用的表達方式不是描寫,大部分句子其實也用不到很多形容詞或副詞。濫用形容詞與副詞的后果自是不必說,任誰都知道容易給讀者造成堆砌詞藻的惡感。
因此,要祛除文字中的這種單調,重任就只能落到了動詞身上。我感覺也只有豐富靈活的動詞,才能在不動聲色間體現語言文字變化。
我自己把動詞分為兩類,一類是“通用動詞”,相對的另一類則是“專用動詞”。顧名思義,通用動詞可以表示很多種動作、狀態,最典型的通用動詞就是“是”、“成為”等等。而專用動詞則僅僅明確指某一個特定的動作。今天看詞典,看到“居多”這個動詞,這就是一個專用動詞,其涵義就是“大多數是”。如果要寫包含有“大多數是”的句子,完全可以用這個詞來替代。而我覺得這個詞并不是我的主動詞匯,在寫作時,不會想到去用它。我習慣的寫法只有“大多數是”,好像這樣一替代,效果好不少。其實整個這篇文章所說的內容,我對文字的這番思考,都由此發軔。
前面說的“是什么什么樣的”這樣的句子造成行文拖沓,罪魁禍首就在過多使用了通用動詞“是”。只要想辦法把句子當中的通用動詞替換為恰當的專用動詞,句子馬上就一掃單調沉悶。
比如:
通用動詞——“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小說。”
專用動詞——“他的作品小說居多。”
簡單一修改,句子馬上凝練多了。
好像,我又發現了一招,發現者享有命名權,我叫它“專用動詞替換法”。
“專用動詞替換”這一招非常實用,漢語詞匯豐富,大多數通用動詞都可以用專用動詞來替換。動詞的專用程度也有不一樣,我猜想,越“專用”的動詞,對提升文采的作用越犀利。因此,我猜想應當盡量尋找最恰當的那個專用動詞。漢語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大量的形容詞同時都有動詞的詞性,或者可以活用作動詞。而且,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時候,很可能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那個最恰當的“專用動詞”,有時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我能想到的例子
春風又綠江南岸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專用動詞替換”這招實施方便,效果顯著,所困者無非詞匯量而已。但與提升修辭水平那虛無飄渺,無處下腳相比,增加詞匯量,其實不算多難。修辭水平與幽默感一樣,有的時候真的看天賦了。我正在實踐的“掃詞典大法”,雖然笨一點,應該還算有效。多下點功夫嘛,才華不如人,下點苦功夫終歸力所能及。《現代漢語詞典》一共1700頁,每天掃10頁,也只需半年即可掃完。
掃詞典的過程中,對動詞要特別留心。碰到動詞,莫忘祭起造句大法,多造上兩個句子加深一下印象再說。千萬不可相信自己“這個詞熟悉”的錯覺。很有可能,這個“熟悉”僅僅為被動熟悉,還達不到主動熟悉,即這個詞可能還未被納入自己的主動詞匯庫中。換言之,在閱讀時碰到,能理解它的意思,而在寫作時卻很難想到去調遣它。所以,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碰到動詞,先掃出來多造兩個句子,化“被動”為“主動”。
碰到形容詞,也要想一想能不能活用成動詞。活用成動詞之后會不會出奇制勝,會不會又找到一個“綠”。
再作進一步思考,為什么專用動詞對通用動詞的替代能夠讓文字更加靈動呢?
我發現在這個替代的過程中,為了保持句子通順,經常不得不變換語序或者選擇不同的句式。這樣,句式忽然豐富起來,不經意間,從句子層面治愈了“單調”這個痼疾。
再者,專用動詞表達的意思其實都可以用通用動詞加上一些修飾語來表達,詞典的解釋不就是這么寫的么。但是,詞典為什么有那么厚一本?我想到一個關鍵點,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
專用動詞的信息量顯然比通用動詞加上修飾語要濃縮得多。兩個字能說清楚的意思,換作通用動詞需要一個動詞加至少一個修飾語,最少要開銷到4~5個字了吧。就是說,讀者的大腦需要處理一倍以上的數據才能獲取等量的信息。我們的大腦就是被造物主設計成了懶惰模式,碰上這樣的破事兒不發飚才怪。別說我們的大腦如此吝嗇,換作你自己,拿一樣的工資干兩三倍的活兒你干不干?
反過來想,其實文字信息密度過高,也會讓大腦負擔過重。有誰看整篇文言文不頭痛?不過,現代人有多少人能輕輕松松寫出成篇的文言文?咱還是別往那個方向瞎操心了。
想到此,我意識到我這次領悟到的“專用動詞替換法”這一招,其實不過是“提高文字信息量密度”這個大招的一個動作。只是,不管怎么樣,把這個動作做好就要耗費我相當的努力了。可憐大叔年屆不惑。
今天這篇文章,刻意盡量避免通用動詞,自我感覺果然要比之前的文字好一些。又有進步,我很開心~~~
愿更多同好,一起師從《現代漢語詞典》,互相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