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談一下一種自帶主角光環的心理學效應:暈輪效應。
我們時常會調侃某個影視劇里的人物,好像做什么都是對的,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載,一路開掛,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運氣無敵,怎么折騰都不死,最終成為人生贏家,走向人生巔峰,我們玩笑的稱之為主角光環。而事實上,在心理學中,也確實有一種效應,能解釋這種主角光環。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
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
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其實這個效應很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
在這個崇尚盛世美顏的時代,“顏值即正義”這種現象也是常見,這點從吃瓜群眾對劣跡藝人的反應就看得出來,顏丑的往往被譴責得很厲害,而顏美的似乎找一些理由就能原諒。
從影視劇的收視率來看,演員的顏值也能起到為影片保駕護航的作用。
各類企業也都會請一些顏高又有影響力的明星來做品牌代言,其實也是利用明星自身對粉絲的號召力,把暈輪效應最大化。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暈輪效應也是影響深遠。以貌取人的現象自不必說,以穿著打扮來推測他人的身份地位,以初遇時的言行舉止來評判他人的才華品格,也是常有的現象。
在對陌生人進行各種評價時,暈輪效應會表現得更加顯著。
在愛情中,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暈輪效應的一個例子。
我們不能簡單的說,暈輪效應是好是壞,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比如在做品牌策劃、企業宣傳時,就需要充分利用暈輪效應,這時暈輪效應就是好的。
而在人際交往中,其實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有句古話叫“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對人對事的看法,應該更加客觀一些,這樣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我們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暈輪效應過多影響,讓自己在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陷入被動的位置。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咨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