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篇小文,是讀完幾本書和吵了幾次架后的想法,說不清楚讀書和吵架有什么關聯,本質上我是厭惡爭吵的,覺得跟傻逼一樣。想法不同,價值不同,看待一切的對錯不同,只通過聲音大小,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對人不對事是我的一貫原則,相信我,我很堅持原則的。
雖說人生是虛無的,但人是社會的產物,脫離不了人際關系。佛法極大的強調情執的痛苦性,情執是痛苦的,我較早的就明白了這一點,總想著無親情,無愛情,無友情的過完這一生。這是有跡可循的,以前的底層人民是沒什么情感的,他們大多的精力用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沒有過多的情感,也就沒有精神上的痛苦感。可我慢慢發現,這樣對我來說會更痛苦。不是孤獨,寂寞在作祟,而是人性的需要感,渴望感。人性根據個人的不同而不同,簡單來說人性沒有普遍性,而是個體性的。我的人性厭惡情執,又渴望需要,這時候我真的搞不懂,內心像裝上一扇囚窗,于是求助于生活的陽光。
游樂場,總覺得過山車會脫軌,大鐵錘會把我甩出去,跳樓機會直接掉下來,但還是用了六個小時玩完了十幾個項目。跑馬拉松,跑馬前一個月里只跑了一次十公里,我根本沒有準備好身體狀態,跑前總覺得自己會猝死,但還是去跑了,跑的還不慢,因為覺得就算猝死也沒什么不好的。在云臺山的玻璃棧橋,覺得玻璃會碎。在泰山頂上,風特大,覺得自己會被吹下去。通過自己的感官,知道了一個詞,叫悲觀主義。我之前已經知道了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現在覺得這三個詞語會陪我一生,到死。
叔本華認為:“人生如同上好鉉的鐘,盲目地走,一切只聽命于生存意志的擺布,追求人生目的和價值是毫無意義的”。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他認為因為人有意志,所以就會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會帶來痛苦。因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滿足,這是痛苦的。要實現任何一種欲望的過程,都要遇到無數的麻煩和困難,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實現了滿足,也只是暫時擺脫痛苦,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聊和空虛。
所以,睡吧,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