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Graham著 ?阮一峰 譯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硅谷創業之父Paul Graham的文集,有點像隨筆,記錄了他自己的所思所想,多數時間是對自己特立獨行行為的自我辯護。作者既是一名黑客又是一名畫家。
1)作者自認為自己小時候是“不受歡迎的書呆子”。那些埋頭讀書,只想追求正確答案,沒有為了獲得同伴的關注和稱贊,保持與群體一致的人,被視為“書呆子”。
11歲之前,小孩的生活由家長主導,其他孩子的影響有限。孩子們不是不關心小學里其他同學的想法,但是后者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小學畢業后,這種情形開始發生變化。到了11歲左右,孩子們逐漸把家庭生活當作尋常事了。他們在同伴中開辟了一個新世界,并認為那個世界才是重要的,比家里的世界更重要。實際上,如果他們在家里與父母發生沖突,反而能在那個新世界中掙得面子,而他們也確實更在乎那個世界。那是個以“受歡迎”為標準的等級世界。當你踩水時,你的身體就會被托起來。同樣,在任何社會等級制度中,那些對自己沒自信的人就會通過虐待他們眼中的下等人來突顯自己的身份。怎樣讓自己更受“歡迎”?個人魅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你應該考慮如何結盟。秘訣是不停地設法使自己與其他受歡迎的人的關系變得更密切。沒有什么比一個共同的敵人更能使得人們團結起來了。哪怕敵人不存在,他也可以創造一個出來,一群人在一起,揪出一個書呆子,居高臨下欺負他,就會把彼此聯系起來。一起攻擊一個人,所有人因此都成了自己人。
作者描述的青少年世界有些殘酷,但可能是真實的,在現在,網上不斷爆出一伙孩子欺負一個孩子的情況,還用手機錄像上傳到網絡,實在令人驚心。在孩子11歲之前,培養孩子的界限意識,堅持選擇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不要為了取悅于他人而叛變自己的良心,多么重要。
2)畫家、黑客、作家,都是對自己的創作富有熱情,通過實踐,或臨摹范例來學習的。練習,練習,才一步步登上頂峰的。哈哈,盡管作者自認為自己非常聰明也認可這樣的觀點。他評論達.芬奇的《女性的肖像》中說,達.芬奇覺不會因為別人不會認真看背景部分的細節而放松認真的程度,他很仔細地畫了肖像背后樹枝上的每一片葉子。就像邁克爾喬丹,每一個球都一絲不茍,絕不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所有那些看不見的細節合并在一起,就使得這樣的東西產生了驚人的效果,仿佛上千個細微的聲音都以同一個音調在歌唱。
3)心里無所不想,但是不一定要說出來。作者鼓勵自己在心里默默思考那些無法無天的想法。“守口如瓶,笑臉相迎”,避免你受到攻擊,而被牽制了時間。與笨蛋辯論,也會變成笨蛋。哈哈,有趣!
誰都認為自己心態開放,愿意接受新思想,但事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