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個問題。
如果你的兒女平時吃的,穿的,好的,先給你。有事讓你幫忙出力,沒事視你如空氣,這樣可好?
誰家的孩子,這么好?這算不錯的啦,還能供養你吃喝,知足吧!
不如自己住,干嘛看人家臉色。以后他們成了家,絕不一塊住。
養老院那么多,出錢把我送過去就好了。
趁還能動彈,打算攢錢買房子。
爹娘健在嗎?有退休工資嗎?父母身體好嗎?有病嗎?
最好沒有父母,死了好,沒有負擔。
找對象,先看爹娘。
沒什么不對的啊。都是這樣啊。
拎不清了。價值觀模糊了。
看看孔夫子說說該怎樣處理父子親情關系。
《論語 ?為政第二》有兩則經典對話。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說的是:子夏向孔子請教孝之德行。孔子說:“如果盡孝者臉色不好看,有事的時候完備幫忙出力,有好的餐飲,先給長輩吃,難道就算是孝了嗎?”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請教對孝的理解。孔子說:“如今講孝的人強調的是養活父母,如果說養活,狗啊馬啊,人們也是要養活它們的。如果沒有了對于父母的尊敬,對待父母與對待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
這是不是很多人的心聲?
夫子強調的是態度,即使你在吃穿飲食方面做得很好,如果面色難看,也難以使人快樂。
打住打住,這層次太高了。你憑什么對我說這些?
你不也對長輩這樣嗎?
我不也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嗎?
你都不養父母,憑什么讓我孝順?
你對他們愛搭不理,憑什么要我給你笑臉?
很多父母,因為受不了臉色,選擇獨居,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每個人,總有老的那一天,年邁后,因為臉色,又重復著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亂象成為正常現象,一代代惡性循環。
別去指責兒女,他身上,就是你當年的影子。
過去,老人去世,要搭靈棚。靈棚兩面掛的是24孝的故事,圖文并茂。
祭拜的時候,行的是三拜九叩的大禮。
人們里三層,外三層,聚集在靈堂外面,看孝子賢孫行禮祭奠先人,那是極其隆重和嚴肅的事情。
孝子,那是要過關的。不孝的兒孫,家族大家長是故意為難的。
關不好過,是小事。丟人,事大了去了。
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以此給活著的人警示。
叩拜強調的是對先人、對祖宗、對天地、對生死,對亡靈的敬畏和深情,包含了“慎終追遠”的厚德與擔當,傳承的是做人做事的道德規范。
現在,人死如燈滅,送到殯儀館后,講究新風尚,一切從簡。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一溫馨關系,被人類高度的城市化和地緣突破徹底終結。——作家北村
孩子只生不養,交給你,理所應當。
不給看孩子,老了別想養你。
不給奶粉錢,也不會給你養老錢。
當心!這些已經聽進了孩子的耳朵,滋長在心里。
從此血液一樣在身體里循環流動,成為下一代人的價值規范。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有些東西,還真是教不來的,比如孝道。
有些東西,還真是一學就會,比如對上不敬。
你只能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你做一點,將來才有人敬你一寸。
你不想改變,將來就不要指責,不要抱怨,不要把自己活得可憐兮兮。
看人最簡單的方法,就看對待父母的態度。
那里藏著你的修養,你的真實人品。
這不但要求行為,而且要求動機,不僅要求實物,而且要求敬意。
無論你身居高位,才高八斗,還是富甲一方,家財萬貫。
唯有真心,幸運才會光顧。
因果輪回。定數,就是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