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簡友可能發現,簡書APP在最近一次更新中再次更換了slogan。
先來簡單回顧下簡書slogan的變遷史吧。
2016.01-06:交流故事,溝通想法
2016.06-08:優質原創內容社區 | 交流故事,溝通想法
2016.09,V3.0.0:一分鐘做出完美朋友圈圖文,朋友圈百萬閱讀爆文誕生地
2016.10-11:天下好文,盡在簡書
2017.01,V3.2.0:2017和蔡駿一起寫作
2017.02,V3.3.0:個性化的優質原創內容社區
2017.03:源于創作,不止遇見
2017.04:創作你的創作
2017.07,V3.7.0:最大全民創作交友社區
在這樣相對頻繁的沿革中也不難發現,創作是簡書的核心,而社區則一直是簡書想要打造的產品生態。但簡書的社區化進程顯得有那么一點點慢。
「簡友圈」這個名字出自2015年2月更新的V2.2.0,此后陸續上線了私信、評論、@、分享等社區玩法。但在這一階段,主要的功能更新還是側重于創作的體驗。直到2017年,社區功能開始出現快跑式的改動,5月30日的V3.6.0直接在首頁新增簡友圈動態提示,并把展示權重放在了第一位。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
——某度百科
拿百科詞條顯得不太專業,但這句話也能基本解釋現如今我們對社區的理解:人群的相關性構成了社區。也就是說,社區是后于人群的集聚而出現的社會性產物。
這也就不難理解簡書社區化進展的慢步調了,何況作為一款內容型產品,開放型的創作是簡書留下優質創作者的突出優勢,也是鼓勵了所有簡書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嗯,簡書平臺就像一個地基堅實的樓盤,用戶入住后進行個性化的裝修,下一步就是拿著自家的特產拜訪鄰居,打聲照面了。而良性發展的社區關系是去中心化的,區委會除了平時處理鄰里糾紛、逢年過節搞搞活動,剩下的就交給住戶吧。
用戶加入專題管理只是簡書去中心化的第一步。目前,簡友圈為用戶展示關注的人的feed流,包括他們喜歡的文章、發表的文章。這樣一來,關注的人就成為一個小專題窗口,且比產品原有的專題更具有多樣性(源于用戶分散的興趣點)和即時性(繞過了專題審核的時間周期)。
但簡友圈的弱點也很明顯:低聚合性、高主觀性。專題內的文章至少是符合專題標簽的,而用戶A可能同時會喜歡互聯網領域的文章和情感領域的文章,這就會對只想看互聯網文章卻關注了用戶A的用戶B造成打擾。長此以往,用戶B可能會取關A,或者干脆不看簡友圈,因為對B來說,專題推薦更適合。
插播另一款社區產品,豆瓣。和簡書相反,豆瓣網頁版的默認打開頁是友鄰廣播,之前有幾次把首頁改為瀏覽發現,激起一票豆友眾怒(雖然豆瓣每次改版都被罵)。豆瓣發家于書影音,是基于興趣的社區平臺。用戶廣播內容多樣,用戶看過的書、聽過的歌、參加的小組、推薦的話題都形成了其個人畫像,將網絡上的用戶人格化。所以只要一個豆瓣用戶在豆瓣上有過標記,想要刻畫出這個人的形象是不難的。而簡書的文章內容做不到書影音標記那樣的“輕”,用戶需要付出一些閱讀成本才能了解另一個用戶。關注的專題可以成為一種用戶標簽,所以簡書的社區運營可以從專題內做起,制造一些高共鳴性的話題促進相似用戶的交流。簡書員工也可以自發地關注一些用戶(用戶一般會回關),讓簡友圈的力量從內部擴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