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是現在大部分普通投資者提倡的投資策略,支付寶和微信理財通,也在積極的推薦適合普通人的定投策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它代表著全民理財意識的覺醒之初。
在幣圈,定投策略也一樣被投資者追捧,李笑來老師甚至把定投提高到“大佬的自我修養”。
定投就是普通人跨越階層的通道,定投就是時間換空間的最佳選擇!
定投也符合我們平日歌贊的人性,諸如,自始至終、堅持就是勝利、大道至簡等等~~總之,定投給我們的印象就是:
用定投策略,結果不會太差。
于是,一些新手進來就提到:
“我要定投XXX2-3年”
“XXX適合定投嗎?”
“現在定投還來得急嗎?”
似乎用了定投策略,就能在市場所向披靡~~這就是誤解定投的體現。
1,策略和選品
我們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
又因為定投的‘魔力’,很多人選了定投。
這是一個非常諷刺的現象。什么叫選擇?
做個類比:
選擇,就是在十字路口,你選哪條路,這條路最后會決定你(的資金)去往的方向。
而定投,就像是在你選擇出哪條路之后,你是跳著走,還是騎著小毛驢走,還是~~~
定投是一種“驗證”選擇方法,選擇才決定(方向)結果。一味的追捧定投策略,就是本末倒置。
當你選了一條不好的路,無論你是跳著走完,還是坐車走完(定投或者梭哈),結果都不會那么好。
當你選了一個好的方向,無論你是跳著走完,還是坐車走完(定投或者梭哈),結果都不好太差。
選品比策略(定投)重要太多太多!!!
選品比策略(定投)重要太多太多!!!
選品比策略(定投)重要太多太多!!!
可惜很多人(故意)放大了定投的意義,導致忽略了選品的重要性,最后追悔莫及。
而,投資之所以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們不知道十字路口的選擇當中,4條路的終點結果是什么。
站在十字路口,我們不可能做出準確判斷。所以,我們只能“模糊”的判斷,然后嘗試去走走,實在不行再說。
2,如何選方向
有句話叫做“投資就是認知的變現過程”。
做投資無非是做選擇,而主流的判斷是“長期投資收益更高”,這就讓“選擇”更加重要。因為“長期”當中包含了巨大的時間(機會)成本。
我們往往提到“高認知”,往往隱含著對未來預測的“準確性更高”。
所以,我們往往去喜歡參考一些高認知大佬的觀點,看他們如何選擇,來彌補自身的認知不足。
可這樣做的結局往往不太理想,一方面高認知也包含部分主觀判斷,一些觀點都是結合自身的情況發表出來。
普通人的見識、財富情況、賺錢能力和大佬都不一樣,最后會導致一種“認知錯配”。
雖然大佬的觀點是一個高認知的好東西,但不一定適合你。
所以,普通人只能篩選更接近自己實際情況的觀點。(定投就是這種,大眾友好型的策略)
說回如何選方向~~~
如果你在一個森林迷路,我們只能通過指南針或者太陽去判斷大致的方向。在幣圈,當你面對數千種幣,和在森林迷路沒有太大區別。
一般情況下,大多人會推薦其他人選大餅這個方向,因為是最為正確的。而自己在選方向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自信,去嘗試一些捷徑。
又因為有極少部分人成功走了捷徑,導致大部分人忽略了大餅這個更具有確定性的方向。最后,反而害怕其他人看到自己在捷徑上面的囧樣,無數次來回折騰。
定投策略的“時間權重”極高,一旦方向錯了,不但不賺錢,還錯過了其他機會。
所以結論很清晰,既然是選了定投這種慢慢來的策略,用時間換空間,就應該對應的選最具有確定性的方向慢慢走。
定投策略沒有問題,但因為定投策略忽略了方向,就是大問題!定投能熨平成本,但不會熨平任何資產的風險。
定投不是所向披靡,定投也有弊端。
例如,如果你現在空倉,你會從現在開始定投比特幣?大概率不會!
因為在向上的趨勢當中定投,就是不斷的拉高自己的平均持倉成本。這種節骨眼,直接買入一部分資金作為資產配置,更為合適。
在面對確定性比較大的資產,同時在有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就應該控制好投入比例,分幾次梭哈完畢,而不是慢慢定投。
定投的潛在名詞是:降低持倉成本。
而,降低持倉成本的核心,顯然不是定投策略。牛市無論你如何定投來降低成本,恐怕也再難把BTC的成本降低到2w。
所以,降低持倉成本的核心是:熊市入場。(不要再次本末倒置)
熊市,你可以定投,賺10倍,但不好意思,現在是牛市,就不要指望10倍收益。等下個周期,慢慢來。
總結:
a,定投無法直接熨平風險,反而會因為資產的選擇,提高資金的機會成本;
b,相比選品的重要性,定投作為一種策略,不應該被神話;
c,定投不是大佬的自我修養,反而是懶于思考的代名詞;
d,知行合一的定投沒問題,知行不合一的定投有問題。“知”(選品)是慢的情況下,“行”(策略)也得是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