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回顧:《歲月,愛情的劫數》15 隱藏在光環下的秘密 - 簡書
紅和姐姐共用一個筆名在創作。
不過,一般來說,采訪和寫作由紅負責,出版和發布會是姐姐露面。
這樣的情況下,紅屬于隱性作家,對于讀者也好,作家協會也好,還是那些有些權力的人也好,都知道林娟如的大名,卻幾乎沒什么知道有紅的存在。
剛開始紅還介紹過自己幾次,也印了名片,不過沒什么大的作用。
最暢銷的幾本書,后來翻印的時候,出版社提出放作家照片,紅知道自己的形象不怎么樣,于是只放了姐姐一個人的照片。
就從那時候起,作家只有林娟如,就是她的姐姐,她就是一個寫手的存在。所以,加入作協也好,還是其他公眾知曉也好,都是林娟如,紅后來也不用自己的身份信息了,也是用林娟如的名義與眾人溝通。
畢竟作家采風多,采訪并不多,而且就算偶爾采訪后,一般不寫在自己的書里,最多也在報紙或者雜志欄目上發表,與被采訪者交集并不多。
她的身份也沒有人深究。
紅家里廚房里的東西很少。
盤子、碟子、碗加起來也沒七只。有個微波爐,偶爾用來熱飯和做爆米花;還有一個平底煎鍋,有時候早上煎雞蛋或者烤幾片肉。調料也不多,只有鹽和孜然,糖在上周用完后還沒有再買,其他調料早用完了,也一直沒有買。空空的調料盒整齊劃一排在廚房,上面蒙著一層土——廚房都太久沒有打掃了。
紅和姐姐除了很少在家做飯外,也都很少在餐桌上用餐。餐桌就在廚房里。這個廚房并不是開放式的那種,不過很大,擺放了桌椅都不顯得太擠。
這房子買的時候都算三手房了。不過不知道是原來的主人房子太多,還是后來的主人只是買來投資,這房子并沒有沒裝修,只是改了水電,鋪了地板,連通向二樓的樓梯都沒有任何裝飾,護欄都沒有上。墻體更不用說了,連膩子都沒有刮。更何況這房子是多年前的設計,所以格局并不是太好,采光也不太好。
當初為了裝修節省費用和時間,并沒有做太多主體改動,也沒有做特別的裝飾。一樓按設計的格局裝修成客廳、廚房和一間帶小衛生間的臥室。姐姐住在一樓,因為她交際應酬多,經常不在家或者很晚才回家,住在一樓比較方便。二樓是大點的衛生間,里面除了馬桶、洗臉池外,還裝了一個淋浴房和一個大浴缸。另外就是紅的書房和臥室。紅把書房和臥室打通,顯得寬敞。
地板繼續用了原來的,并沒有更換;樓梯改造成了儲物間;墻也只是刮了大白,最近才掛了些裝飾的物什。
除了沙發外,其它的家具都是裝修師傅做的,相對便宜。沙發也是從二手市場上淘到的,雖然不貴,樣子很大方,并不顯得寒磣。窗簾和床上用品都是小區附近棉布行小店加工做的。冰箱和空調是姐姐的朋友送的,電腦是以前的舊電腦,后來的筆記本是出版社送的。其他零星物品和東西也大多數是二手或者人送的。
家里沒有電視。
因為紅的姐姐不經常在家,在家也是看紅的作品,提提修改意見,或者是背背作品的內容。姐姐不自己寫作,有時候是提出構思讓紅寫,有時候是帶一些材料回來,材料上面寫些她的想法,讓紅整理。
紅也不看電視,她只看書和報紙。家里在的報紙和雜志都是免費贈送的。凡是收費的都不訂的。她們有時候投稿,除了稿費外,就是要免費報紙和雜志。家里儲物間堆滿了這種報紙和雜志。堆放太多和太久的雜志報紙,才拿去賣掉。
她們很喜歡,也很滿意現在的房子,以及現在的所有。
紅和姐姐原來住的地方只有五十平,一個很老的小區里面。那附近比較便利,但是居民也比較復雜。
后來因為要買現在住的房子,把原來的房子賣掉了,聽姐姐說,原來那個房子是父母的,也是姐姐和父母曾經一直住的地方。
紅曾經住在父母住的臥室。那個老房子小到一進門擺一個桌子,算是餐桌。右手邊是一個小臥室,以前父母住的,后來屬于紅的房間。左手邊是一個衛生間,只有一個很小的馬桶,沒有洗臉池,平時洗臉要拿盆接水放在馬桶蓋上洗,或者拿出去放到桌子上面洗。洗澡用還是后來安裝的。過了衛生間旁邊是一個小廚房,小到只能放開一個案板。鍋都是地上用的,以前據說是裝有爐子生火做飯的。對面又是一個小臥室,其實以前是客廳,隔出來的臥室就是紅姐姐的房間。紅的房間還算大點,放了一張床,還有一個立柜在里面。姐姐的房間小的只放了一張床。為了放衣服之類,姐姐在墻上訂了一排釘子,上面用煙盒和藥盒粘上在擋著灰塵。
所以,當紅聽姐姐說,賣掉舊房,再添錢買新房,是特別高興的。舊房雖然很破,地理位置不錯,很快就出手了。一對外地來打工的夫妻看上了這里,來看了差不多六次后,終于簽了合同。
姐姐買的新房據說是朋友的頂賬房,只收了一半的錢,便變更了房主。這房子寫了紅了名字。另一半的錢怎么還,紅沒問,也不想問。那個三白眼的男人經常來“看”姐姐,已經很說明問題。裝修的錢據說也是那個男人出的。
新房子還沒有裝修好,那對打工夫妻擰著姐倆騰房。沒辦法,收拾了東西,能帶走的先放到新房子里,不能帶走的,就送給鄰居或者拿到樓下當破爛兒賣了。姐倆住在沒裝修好的房子里將近一個月,因為這個紅的皮膚還過敏了,起了很紅很硬的包。那時候姐姐也陪著紅住。
那時候的姐姐不像現在的樣子。那時候姐倆天天在一起,不像現在幾乎半個月不見面,也不打電話。那時候天天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關于過去,關于以后,就是街邊一條狗也能讓姐倆聊上大半天。現在呢?十天半個月不聯第,聯系的時候,要不應酬吃飯,要不就是沉默不語,偶爾說些什么,那也是討論作品,討論出版,討論和感情沒什么關系的內容。
曾經,她們擁有彼此。現在她們有名氣,有地位,卻不關心彼此。
這個房子,包括這個廚房,當初是她們倆一起打造的。曾經有過很齊全的做飯工具,姐姐以前喜歡給她做飯,也會在家里請朋友品嘗。
姐姐的廚藝很好,也會跟著電視節目里的方法做些變花樣的菜。每次做了新菜,姐姐總會喊著讓紅嘗嘗。姐姐也會帶些吃的去給同事,人緣自然不錯,所以家里也經常有同事來串門,天南地北的特產也會有朋友送過來,姐姐做好后,再分享給大家,像一個良性循環的圈子。但是,這些只是曾經發生的事情。后來廚房里越來越空,調味品的盒子空了,鍋碗等工具也消失了。
紅站在廚房里,想到姐姐,想到曾經,有些感慨萬端。
阿誠和文昌把買的東西拿進廚房,都堆放在餐桌上。
紅看到一堆東西很頭疼。
她不太會做飯,雖然不影響她寫作,但是很影響她接待客人。
紅的原計劃是做火鍋和烤肉兩種,回家后才發現烤肉的工具不適合,那個煎鍋更適合兩個人做個牛排或者雞蛋,拿來做烤肉,三個人吃的話,速度會很慢,跟不上節奏。
只能改成完全做火鍋。紅、阿誠、文昌三個人大眼瞪小眼彼此之間看了一會,才發現,他們都沒有買火鍋底料,三個人都以為對方買了。
肉和菜買得比較多,調料則是一些做火鍋不太實用的多,例如咖喱,再例如黑胡椒粉。其實肉也買得不太對,比如雞腿。
還好文昌有經驗,拿方便面的調料又加了些辣椒面兌水燒開當了底湯。
文昌說他上學那會就這么做過,味道也不錯。
文昌負責洗菜;阿誠在做生意之前,可是手術太夫,所以刀功不錯,切點食材自然也不在話下。
紅把切好菜和肉分類裝盤,然后端到桌子上,一一放進鍋里煮沸。
三個人本來就不餓,吃得比較慢,更何況火鍋做得味道有些怪,更是沒什么胃口。
文昌提議喝點酒,吃火鍋喝點酒,才算是吃火鍋了。
文昌的邏輯有些奇怪,阿誠卻表示對的,而且要喝白酒,才更好。
紅家里沒有酒。她和姐姐都沒有在家喝酒的習慣,以前就算是請客,大家也不太喝酒,一般喝茶或者喝點飲料。后來家里基本也沒有什么客人過來,常備的飲品也只有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