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陰歷正月十九)早晨,我乘大哥的車回老家祭祖,同車的還有表哥和三弟。
祭祖事畢,已近正午。
下午,我們弟兄四人去汝河灘,那里正在施工,建攔河大壩,蓄水。這是件惠澤家鄉的好事,我們太高興了!
晚上,宿汝州城。
翌日上午,汝州市審計局邀請大哥為他們授課,我和三弟決定去城北三十里外的風穴寺游玩,表哥留賓館。
風穴寺,始建于東漢元初年間,后毀于董卓禍亂,重修于北魏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也叫白云禪寺,香積寺。
我兩乘7路公交車去,毎人兩元錢。
9點左右,車到達入山口。
我倆步行進山。這里的山屬于少室山,東面的山高大,植被青綠,多松柏;西面和北面的山較低,裸露著脊背,多荒草,給我以荒涼之感。
我倆談論著有關風穴寺的事情。
三弟說:“這山上有個風穴洞,刮風時會發出怪響。”
“蘇軾寫的《石鐘山記》里,也有山穴發出怪響的描述。估計都是因風而起吧!”我應著。
半個小時后,我兩來到寺門前,紅墻鐵門,門楣題字“白云禪寺”,端莊而美。
門票三十元。
進得門去,來到大雄寶殿前,大雄寶殿四字雄異,為趙樸初所書。殿前置一銅制寶塔,五層,下有底座,上有寶頂,極精巧。香火繚繞,香客絡繹。殿前左右,有幾棵蒼翠的古柏,見證著歲月的滄桑。大殿對面古碑林立,有幾通碑碑蓋,為盤龍狀,雕刻精美,保存完整,令我贊嘆。
寺院的西邊,有一座高大的鐘樓,內懸一大鐵鐘,極厚重,為鎮寺之寶。
寺院的后面有一座高臺,面積寬闊,四周有半人高的圍墻,中間建一高亭,名曰:觀寺亭。站在臺上,遠眺四周,群山環抱,松柏蒼翠,南邊寶塔高聳,廟宇錯落,紅磚金瓦。
“深山隱古寺,古寺亦紅塵。天地無窮大,微塵也有任。人在寺中游,我心非我心。”
我本凡夫俗子,人生多有無奈的事情呀!此時,我想起二十年前我們一大家人在此登臺賞景的歡愉情景。風穴寺依舊,然父母已仙逝,怎不讓人惆悵呢?
我與三弟在此合影。
我倆走出寺門,便向后山走去。后山為土山,上山的路都是羊腸小道。此時已十點半了,大哥讓我們十一點半趕回去,我們攀登了一段后,便決定返回
第二天早晨,我們四人乘車經禹縣返回許昌,大哥本打算順便登大嶼附近的山,但因那里車無法安全停放,便臨時決定去新鄭境內的始祖山。
始祖山也叫具茨山,最高海拔1168米。據說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創業、建都、始創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黃帝在此訪賢問道,研究醫經,結公拜將,練兵訓獸,出兵戰蚩尤,統一萬氏部落,分封諸侯,地劃九州,豎龍旗,興龍的傳人,實現中華民族首次大統一。山上遍布著黃帝古文化的遺跡。
上午十一點許,我們到達始祖山景區,也許是尚未建成的原因吧,不需買門票。
遠望,一座山峰雄如泰山,近觀,附近山坡桃柳吐蕾。我們沿著小路,向上攀登。路過黃帝藏兵洞,參觀了黃帝大宗祠、八路軍團指揮所等景點。
大哥腰有疾,不便遠足。
下午兩點,我們返程,五點左右到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