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睡美人》、《驢皮公主》《韓塞爾和葛雷特》……這些童話故事小時候聽過,長大后看過,當老師后又多次拜讀。但從未想過為什么森林,城堡會這樣設計?為什么主角大部分都是沒有母親十分的可憐?為什么女巫都那么可惡?看了《女巫一定得死》知道了里面每一個人物,植物,動物,建筑都隱含著當時的文化,歷史,宗教思想等等的背景。
1.一個童話故事要成功,要能打成他的心理任務,女巫就非死不可,因為女巫就是自我罪惡部分的化身。
2.童話故事一向以快樂結局著稱,不會有悲劇結尾,不會有可怕的終曲,也不會有預告災禍的結語。童話故事不同于瓦格納距和希臘悲劇,結束不會是天塌下來或一場大火,童話故事是超越的故事,一旦女巫死亡,所有人都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3.童話故事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旅途。正契合一套內心的旅途。隨著主角越來越深入禁忌的領域,讀者也跟著來到自我中未知的領域,故事主角被迫面對沖突有危險——吃人魔,虐待或放逐,讀者也被迫面對心理上的掙扎與威脅。如此一來,童話故事便讓孩子有機會面對威脅到他們自我意識與自我地位的內在力量。
4.幾乎所有童話故事的開頭都是主角跨越一道隱形的界線,而踏入未知的領域。誘發(fā)這第一步的通常是某種困境。
5.每個跨越都隱晦的向年幼讀者傳達同一個信息:一個人必須經由探索,實驗與冒險才能成長。兒童充滿對未知的不安:怕黑,怕上學,怕交不到新朋友,必須有勇氣冒險,才能獲得心理的成長。
6.《綠野仙蹤》的桃樂絲,踏上黃磚路的每一步,都代表自我了解路途上的每一步。
7.許多童話故事都以森林象征未知的世界。
森林里,雖然有難以想像的危險,卻也提供保護。
8.構成童話故事的典型情節(jié)可視為分成四部分的旅程,每一段旅途都是發(fā)現(xiàn)自我的一站第一段是跨越,第二段是遭遇,第三段是,征服旅途的終點則是歡慶。
9.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任務與試煉是傳奇與神話中不可缺的元素,故事的主角一定要經歷一項嚴苛的考驗,而在完成后得到贊美,欽羨與更高的地位。
10.故事中主角與邪惡的女巫對抗,讓兒童把自己內心不好的傾向投射到女巫身上,迫使兒童直接面對這些特質,因此遭遇女巫就變成自我認識的行動,讓兒童了解平常可能會否認和忽視的部分自我,套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著名的漫畫人物波哥所書:“我們遭遇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11.消滅女巫是童話故事中的第三段,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唯有女巫死掉,兒童才能克服困擾他們的想法與不對的沖動。他的私事故事的情緒和心,唯有消滅女巫,讀者才能確定自我中壞的部分一定根除,好的部分獲得勝利。
12.童話故事是高舉正義的世界,這里永遠邪不勝正,在童年時安撫了我受傷的靈魂,是我希望的源泉,到頭來我終能相信,即使我蒙受不義的對待,最后真理仍能戰(zhàn)勝一切,而我終將獲得救贖。
13.快樂結局相當自我正面的力量獲勝,女巫被除掉它代表的邪惡部分隨之消滅,兒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譴責、自我懷疑的干擾。自我經歷了變化——也就是所謂的洗滌,讓小讀者感到安全,自我肯定。
14.唯有與兒童一起跋涉的未知的世界,我們才可能理解他們企圖根除的罪,以及童話故事中幫他們達到目標的各種角色。這趟旅途可能令人畏怯,但我們絕不放棄,因為我們知道,將在旅途的終點,遇到我們自己。
繼續(xù)加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