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初,逯老師就向我推薦了這本書。拿到之后,一直被我放在學校的抽屜里。偶爾會翻看,沒有細細的讀。假期晚上抽出一段時間坐下來慢慢的讀。很生澀,摘抄了一部分句子,記錄在手機便簽上。現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1.童話故事所描述的情節內容或主題內涵,不外虛榮、貪吃、嫉妒、欺騙、色欲、貪婪與懶惰等七項,卡什丹將之通稱為“童年七宗罪”。作者認為:這些在童話故事情節中由主角或惡角(多是女巫)所引發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內心邪惡的自我,它們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對抗。故事終了當然邪不勝正,罪行終獲制裁和抑制,而孩子的心理沖突也就在閱讀童話的過程中得到合理的抒發,并獲得心靈與道德上的成長。
2.事實上,童話是一則永不結束的故事。童話總是擁有古老的起源,但會隨著歷史的遞進而改變內涵,而且引起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各行各業者的無盡興趣。
3.童話故事的魔力,在于使我們認識到生活本來就是探險的旅程,只有以勇氣智慧與波折遭遇偕行,人們才會完成試煉,歡欣地抵達生活旅途的目的地。所以,童話的世界并非人類面對繁瑣復雜生活的避秦桃花源的,亦非是一種降魔凈化的儀式象征而已,反倒是歷經錘煉而更貼近當代社會多元異質的如實情景。
4.童話,正是召喚愛的藝術與想象力的重要媒介。
5.在童話里,我們經有做白日夢、想象,與游戲的隱喻,直接面對潛意識的沖突,嘗試解決現實生活的困境。換言之,我們透過想象的抗壓抑,故事喂養我們想象的養料,允許孩子接觸潛意識的形態與結構,當他們的語言逐漸發展,就會學習賦予沖突困境和創傷經驗的意義。
6.于是,從前有一位公主,她在改變,如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成長蛻變般,公主,逐漸變成她自己想要的樣子。
7.亞里士多德認為,故事總是有開頭、高潮與結尾,尼采卻認為生活經常不是如此,生活與故事的交疊,彰顯著“真實孩子”與“內在孩子”如何面對生活的道德復雜層面的拉扯困境,也使我們得以反思“虛擬原始”與“本質真實”的糾結。
9.為何女巫非死不可?而且都要死得這么慘?問題的答案不在故事里,而在讀者的心中,童話故事是奇異的冒險,但也同時處理亙古不變的主題——自我正邪之間的掙扎,這種沖突衍生自一種原始的心理動力,也就是所謂“分裂”,而導致分裂的源頭則是母親與孩子的互動,為了解童話故事對兒童心理的影響,我們必須回到生命的最初,當女巫、巫師和童話故事在孩童內心只占極微小地位的時候。
10.對嬰兒而言,母親應該是全然奉獻,充滿愛意的,是世界上一切好的來源。
11.童話故事事實上就是從童年早期分裂的幻想衍生而來的關于母親的戲劇。童話故事描寫好的力量對抗壞的力量,不僅幫助兒童處理內心負面的傾向,也肯定了母親在兒童建立自我的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