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咨詢室里放著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著“我很可憐”,另一面刻著“別人很可惡”,最后一面刻著“怎么辦”。每當有來訪者來到他的咨詢室,他都會拿出這個三面柱,問來訪者:“你選擇談什么?”
而豆瓣評分8.5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就是這樣的一個心理咨詢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本書探索了蛤蟆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究竟來源于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歷對人格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擺脫童年和過去的影響,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本書翻譯質量很好,讀起來很流暢,后來才知道譯者本身就是語言學博士和二級心理咨詢師,這也大大的增加了可讀性。
我將大概內容整理了一番并寫出來,并附上自己的理解,以下是總結的內容。
蛤蟆先生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但最近他患上了抑郁癥。朋友們怎么開導也沒有用,最后大家決定送他去看心理醫生。
第一次咨詢 誰是自己的主人
蛤蟆先生告訴蒼鷺醫生是朋友們讓他來做心理咨詢的,想要蒼鷺醫生告訴他怎么做。蒼鷺則拒絕進行咨詢,因為蛤蟆是為了取悅朋友才過來,他的朋友才是咨詢者。因為而咨詢的雙方必須是自愿的,咨詢才能進行。
蛤蟆先生最終認識到為咨詢負責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人,他最終決定自己進行咨詢。為此他還特定說服了他的朋友讓他獨自來進行咨詢。同時,蛤蟆先生也回想起從前的自己,要么不思考就做決定,要么完全聽從別人的決定,因為后者讓責任從他的肩膀卸下了,但結局都是讓自己無比悲慘。
蛤蟆先生從這次咨詢中學會一個道理:必須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他最好盡快長大成人。
【個人感悟】《無聲告白》里面提到,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如果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那我們只會像一葉浮萍,隨波逐流,無所適從,如迷航的小船永遠找不到自己的目標。那我們如何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呢?
第二次咨詢 抑郁的原因 - 學會自我覺察
面對蒼鷺醫生的詢問“今天你感覺怎么樣”?蛤蟆先生則回答:“挺好的,謝謝你”。
但他這個行為逃避了對自我的認識,,所以蒼鷺用了一個“情緒溫度計”的比喻,讓蛤蟆描述自己的情緒:如果溫度計有10個刻度,最低是1,代表感覺非常糟糕,甚至有自殺傾向;中間是5,代表感覺還可以;最高是10,表示非常愉悅。
蛤蟆先生認為自己的情緒在1和2之間,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生活搞得一團糟。
在蒼鷺的詢問下,蛤蟆先生道出了原因:從監獄逃出來后,朋友們對他的方式太可怕了。聽了他的經歷后,河鼠不停的指責他,而他則用道歉來安撫對方的情緒;唯一對他的經歷有興趣的鼴鼠則被獾的到來打斷了傾聽,獾的行為非常像蛤蟆的父親,不停的指責和羞辱蛤蟆,這些讓蛤蟆覺得非常不快樂,內疚和備受責難。
蒼鷺詢問蛤蟆當時處于什么狀態,蛤蟆回憶著,這個狀態就像小時候一樣,被父親責罵以后的感受就是這樣的。蒼鷺把這個稱之為“兒童自我狀態”,并且詢問蛤蟆先生現在是否處于兒童狀態。蛤蟆先生否認了,但說不出原因,這次咨詢到此就結束了。
【個人感悟】管理自己情緒的前提就是自我覺察,只有覺察了才可能進行管理。
第三次咨詢 成長的寓言 - 講解兒童自我狀態的內容
蛤蟆先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兒童自我狀態”的知識。蒼鷺醫生從咨詢者角色轉換到教練模式,給他講解了相關理論。
自然型兒童
就像紅黃藍三原色一樣,嬰兒也是有基本情感的,它們分別是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處于基本情感下的兒童就是自然型兒童。
適應型兒童
寓言:假如在一個很小的星球上住著三個人,你和其他兩個人,那兩個人比你強大的多,你的吃喝和情感需求都要完全依賴他們。有時他們對你很好,你也愛他們;但有時他們會生氣,讓你感到害怕和不快。而你無法逃離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他們的喜怒無常。
這個寓言里面的兒童就是適應型兒童。
蒼鷺請蛤蟆回憶一下童年最初的記憶,看看能領悟出什么東西。
第四次咨詢 探索童年 - 分析行為模式
蛤蟆先生回憶起童年,感到非常悲傷和抑郁。他想起對自己非常嚴苛從不滿意的父親,因為畏懼父親而不敢安慰自己的母親則把自己一直當成小孩子,即使那時候自己已經長大。他知道自己對父母是極度憤怒的,但父母為了自己的成長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父母活著的時候他無從憤怒,現在父母去世了,他更加難以生氣。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先生意識到,自己小時候處理父母和自己憤怒的方式就是順從父母嚴苛的要求,同意他們的想法,取悅他們,因為父母從來沒有滿意過,自己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為獲取父母的關注。想到這里,蛤蟆非常的悲傷,而蒼鷺則陪著蛤蟆在深切的孤獨感中靜靜的坐著。
蛤蟆也想起,自己在做任何事情前還用了“道歉”來安撫父親,而他發現他現在的行為與過去的行為很相似。蒼鷺則指出,依賴也是順從行為的一部分,打破依賴關系才能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如果無法打破,則會永遠無法真正長大成人。
總結一下,順從行為包括以下內容
同意,取悅,道歉,依賴
第五次咨詢 憤怒的表現
這一次蛤蟆先生的情緒在情緒溫度計表現為上為5-6刻度,就是還行的狀態。
他對于自己缺失的憤怒感到好奇,因為平時基本都是別人生氣,自己很少表現憤怒的情緒。而憤怒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蒼鷺告訴他,如果有兩個仁慈的獨裁者把你俘虜了,他們完全掌控你的同時又對你倍加關心。你對他們是什么感覺?
蛤蟆先生回答說是復雜的感覺。
蒼鷺醫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個方法去釋放憤怒,就是不帶攻擊性的發火。他用了一個比喻,如果煤氣罐開始發燙,壓力很大,有爆炸危險。我們把煤氣閥一下子打開,讓氣體以最大強度噴射出來,這個就像人發泄憤怒的方式。
除此之外,蛤蟆先生認為還有一種方式減壓,就是慢慢打開閥門。
蒼鷺醫生接著說,這個慢慢泄壓的方式就是不帶攻擊性的發火,因為這樣不會讓任何人不安。比如慪氣。
第五次咨詢 秘密協議
蛤蟆先生是村校的董事,因為抑郁癥有一段時間未能去參加會議。獾找上門來要求蛤蟆先生主動寫辭職信給董事會,這樣校區牧師就可以增補他為董事會成員。蛤蟆先生氣壞了,但又不敢發脾氣,只好說要點時間來考慮一下。
蛤蟆先生來到了蒼鷺的咨詢室,他氣呼呼陳述了碰到的事情,表示自己感覺很糟糕,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價值。
蒼鷺則認為蛤蟆先生的PLOM游戲玩的很棒,同時給蛤蟆先生解釋了PLOM就是“可憐的弱小的我呀”的縮寫,是蛤蟆先生與獾共謀一起玩的游戲,給自己帶來不快。蛤蟆先生氣呼呼的表示不可能。蒼鷺說,我們當下的自己并不一定是我們喜歡的樣子,這個轉換過程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勇氣和決心。
因為蛤蟆先生很抵觸,所以蒼鷺轉而討論獾所處的狀態,蛤蟆先生認為獾絕對不是“兒童自我狀態”,因為他愛批評人,憤怒,嚴厲。蒼鷺稱之為“父母自我狀態”中的“挑剔型父母”。
蛤蟆先生同時認為自己肯定沒有所謂父母自我狀態,而蒼鷺則說,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如果我們把父母狀態想象成一個法官,法官一直控訴別人,給別人定罪,然后懲罰他們。
蛤蟆先生深表贊同,他認為獾就是個法官,自己像個罪犯。
蒼鷺則問“那你在審批誰,蛤???”
蛤蟆先生想了很久,突然明白他一直在審判他自己!
蒼鷺則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我們會懲罰自己,甚至折磨自己,即使是輕判也可能伴隨一生,變成無期徒刑。
蛤蟆先生希望蒼鷺幫自己走出來,而蒼鷺則表示只有自己才能幫自己。
【個人感悟】王爾德說,愛自己,是一場終身戀情的開始。不要等著別人來愛自己,而是先將自己的杯子斟滿,心滿意足的快樂了,自然可以將滿溢的快樂分給周圍的人,也能欣然接受別人的給予。
第六次咨詢 蛤蟆先生的選擇
結束上次咨詢后,蛤蟆先生的自我覺察能力有了提升,雖然還是無法應對自己會與別人“共謀”來譴責自己的想法,他不知道自我覺察的下一步是什么,但他心情好了很多,情緒溫度可以打8分。他甚至去和鼴鼠河鼠一起吃飯,告訴他們自己給獾留了字條,表示自己不會從董事會辭職,獾如果還想進董事會,可以在九月份的董事會毛遂自薦。
鼴鼠和河鼠非常驚訝于他的改變,他們覺得蛤蟆先生變得善于傾聽和更友善更平和了,最大的變化是他敢于拒絕獾的不合理要求了。
第六次咨詢開始了,蒼鷺一如既往的詢問蛤蟆先生的感受,蛤蟆先生表示好多了。接著蒼鷺詢問蛤蟆先生原因時,后者并不能確定原因,但確定自己不在“兒童自我狀態”,也不在“父母自我狀態”。
蒼鷺指出,這就是“成人自我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可以計劃、考慮、決定和行動,理性的行事。我們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左右,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圍困。我們可以基于當下的事實來思考應該怎么做。
但并不是說“成人狀態”比其他兩個狀態重要,而是只有在這個狀態里,我們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因為在“兒童狀態”里,我們只會再現過去的情形和體驗過去的情緒;在父母狀態里,我們只會挑剔或教育別人,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無法給新理念留出空間。只有在“成人狀態”里,我們會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傾聽別人的觀點而不馬上反駁。
蛤蟆先生的問題是,為什么學東西很難?
蒼鷺說,在父母或兒童狀態時,我們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巴甫洛夫實驗中的狗一樣,做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可以不假思索的說出合適的臺詞,表達憤怒。就是說,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選擇”了憤怒,選擇了悲傷。
蛤蟆先生則認為是有人讓我們生氣,沒有正常人去選擇悲傷或痛苦。如果我們不得不這么做,那不是我們的錯。
蒼鷺醫生沉默了很久,最后問,“蛤蟆,這段時間你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
蛤蟆先生認為,要怪老獾,河鼠,鼴鼠,他們對自己很壞。也要怪父母,是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讓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蒼鷺則問蛤蟆先生:你已經到了十字路口,沒法回頭了。你要選擇哪條路?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怪別人多久?責怪別人是兒童自我狀態才會做的事情,而一個具有“成人狀態”的人,應該會如何做呢?
蒼鷺先生提議,負起責任,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是成年人才做的事情。在這個狀態里,你知道自己有力量改變處境,有力量改變自己。而對于離世的蛤蟆的父母,則選擇原諒他們。蛤蟆先生一下子接受不過來,他不明白為什么不能以怨報怨,讓父母也嘗嘗他小時候的痛苦,但他還是像以往一樣,憤怒逐漸化為烏有,只剩下在疲憊中的痛苦和悲傷。
第七次咨詢 人生故事
蛤蟆先生跟蒼鷺說起了自己的童年故事。
蛤蟆家里有個釀酒廠,祖父是董事長。父親希望蛤蟆先生可以活成祖父的樣子,所以對待蛤蟆先生加倍嚴厲和專制。而父親自己則活在祖父的陰影之下,盡一切努力證明自己的實力。母親則慈愛的多,但父親在場的時候對自己就比平時嚴厲。
后來,蛤蟆先生升入了劍橋大學,開始的時候學神學,后來改學歷史,但蛤蟆也同意了,他覺得他的一輩子都是別人替他做決定。大學畢業后,父親希望他接管釀酒廠,但他畏懼認為自己做不到。父親責罵他是個廢物,他非常難受。
再后來,他找了個初中老師的工作,與學生相處的不錯,他很喜歡這個工作。
最后,蛤蟆先生的父親去世了,母親拿了父親的全部股份去西南部生活,蛤蟆先生則成了蛤蟆莊園的繼承人,還得到一大筆錢。他開始交了一些朋友,也加入了一些組織,但只要沒事做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悲哀和孤獨。
每次出現這種情緒,他就想做一些擅長的事情希望獲得別人認可,得到別人夸獎。
所以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是買漂亮的小船訓練,希望自己進入亨利賽艇會參加比賽,但水平提高不了,就再也沒有劃船,放棄了。第二件是大篷車旅行。買大篷車帶著朋友去度假。但蛤蟆和朋友在大篷車之旅途中被別人駕駛的汽車撞了,蛤蟆反而著了汽車的迷,事后立刻去訂了一輛汽車。但是朋友們不同意蛤蟆繼續揮霍家產,派鼴鼠看著它。蛤蟆逃出看管后看到了一輛路上的汽車直接偷了+無證駕駛車禍了被抓去審判得關很多年。這就是本書故事的開始。
第八次咨詢? 人生坐標與心理游戲
經過前面幾次咨詢,蛤蟆先生開始從過去的事件中學會反思,并從中學習和領悟。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是有劇本一樣,但他并不喜歡自己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他想知道劇本是怎么來的,能否嘗試改寫劇本,因為他更喜歡結局圓滿的戲劇。
蒼鷺認為蛤蟆先生是想知道基本態度和行為的來源,而這個來源是我們從出生到四五歲這一段時間對世界形成的看法,我們的行為和幸福感都受到影響,除非我們決定改變。而對世界的看法則是我們在四五歲的時候試圖回答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
第二個問題: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這就是人生坐標,我們會在童年決定用哪個坐標,并在以后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成為我們的觀點和態度,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自證預言”。例如,酗酒者通過酗酒印證明天會感覺悲慘的預期。這種心理游戲的后果就是玩家必然會產生糟糕的,不快樂的情緒。
第九次咨詢 贏了游戲,輸了自己
蒼鷺和蛤蟆醫生開始討論不同的人生坐標里人們玩的不同游戲。
游戲一:我不好,你好:
這個象限就是覺得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他好。
例如,“我真不幸”,這個有點像祥林嫂了。
“PLOM” - 可憐的弱小的我
“不論我做什么都要愛我”:看看別人寬容自己到什么程度,如果別人排斥他,他會說,我早說過你會這樣對我,證明我真的很差勁很愚蠢。
玩這個游戲的人處于悲傷的兒童狀態。
游戲二:我好,你不好。
對應的游戲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好,自己常常占據權力和權威的制高點,他把自己當成嚴厲的父母,總是要攻擊和譴責別人。
例如“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
在這個坐標里玩游戲的人處于挑剔型父母狀態。
舉例來說,一個人如果預定了一輛出租車,但是車沒有來,這個時候他有什么感受?
處于“我好,你不好”坐標的人會大發雷霆,跟出租車公司玩“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的游戲。
處于“我不好,你好”坐標的人會覺得悲傷,想知道為什么司機忘記來接我,甚至想可能自己是最不重要的乘客,其他訂單更急。可能會自責,也許是自己沒有把事情安排好。
最后,蛤蟆先生告訴了蒼鷺他自己的想法,他覺得蒼鷺從來不直說他是怎么看自己的,總是問:你怎么看,蛤?。磕阌X得怎么樣?蛤蟆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甚至覺得蒼鷺像自己的父親。蛤蟆先生覺得自己剛才的問話有點粗魯,甚至頂撞了蒼鷺,但又覺得好像自己不再是那個卑躬屈膝的角色了,不過與之前有所區別的是這次他并沒有失控發脾氣。
蒼鷺認為有兩個原因需要再面談一次,其一是回顧所學到的東西,蛤蟆打算做哪些改變。其二是蒼鷺與蛤蟆之間形成了新的關系,應該在新的關系中合作,嘗試理解發生了什么。
第十次咨詢 最后一次面談
經過前面九次咨詢,蛤蟆先生改變了很多。他變得神清氣爽,兩頰紅潤,目光清澈。他自評情緒溫度在9分,不打10分是因為未來可能還有余地變得更好。他對自己的事情有了規劃,包括細節、日程和行動。對朋友在做什么有好奇心,不再覺得他們是迫害他的人。
當蒼鷺問他如何描述自己時,蛤蟆先生認為自己在“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標里。
兩人一起回顧了咨詢的過程,蒼鷺說咨詢的過程就是心理成長的過程。
回想起咨詢的過程,蛤蟆先生開始的時候是希望通過依賴蒼鷺來解決問題,但蒼鷺不會直接給出答案,總是把問題跑回給蛤蟆先生,引導蛤蟆先生進入“成人狀態”;蛤蟆先生接著進入了對抗依賴,最后進入了獨立的狀態。
蒼鷺接著說,獨立狀態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情商,不僅理解自己的情感,管理情緒,還能從悲傷和不幸中振作,控制沖動和延遲滿足;而更進一步的是,情商中的“共情”可以識別他人的感受,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情感,它讓你可以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合作。
最后,蛤蟆先生送了一個精致的胡桃樹做的木碗給蒼鷺作為禮物,蒼鷺也感謝在與蛤蟆合作咨詢中學到的一切,兩人揮手道別,再也沒有見面。
結局 道別與新生
河鼠決定用一頓午宴來慶祝蛤蟆的康復。在午宴上,大家談起了自己的計劃。
鼴鼠準備回老家開一個餐廳,他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計劃,不再像當初一樣害羞和沉默寡言,他變得更強大和更快樂了。
河鼠將搬到南部的海邊小鎮去管理一家書店,這是他一直想要的生活;他也會寫一本關于獾,蛤蟆,鼴鼠在一起種種經歷的書。
獾被推舉為下一屆選舉的議會候選人,把河岸和野樹林的居民福祉放在心上,就連一向政見不合的鼴鼠都為獾的未來歡呼起來。
蛤蟆先生則打算賣掉蛤蟆莊園,成立自己的房地產公司,公司將會在設立在“大世界”的倫敦,負責優質的樓盤。對于自己追求刺激的個性,他在加入本地業余戲劇社,在舞臺上過足戲癮,這樣就不會把虛幻和現實攪和起來。
這個結局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就是蛤蟆先生準備拿出雪茄的時候,看到老獾嚴厲的目光,他只是把煙放回口袋,還拍拍口袋假裝只是在找手帕。而從前的蛤蟆先生則是裝出謙卑和認錯的樣子,會胡思亂想覺得老獾像嚴厲的父親,就是“我不好,你好”的心理游戲。假如現在蛤蟆先生掏出煙繼續抽煙,則是“我不好,你不好”的對抗游戲;假如蛤蟆先生與獾爭辯,譴責獾的多管閑事,則是“我好,你不好”的游戲。而現在蛤蟆只是放回了煙,沒有內疚和對抗行為,大家不會因為接下來獾可能出現的批評而不快樂,這是“你好,我也好”的心理游戲。
蛤蟆先生不再依賴,不再責怪,進入了成熟的成人狀態。
【知識點總結】
1.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
2.人生坐標、自證預言和心理游戲
人生坐標: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形成的。
如何回答兩個問題:
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 2)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自證預言: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那種態度和觀點,就會在之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會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構建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我們會控制事件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
心理游戲:在每個人的人生坐標里,為了達到必然后果(自證預言)而采取的行動——玩心理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