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清流與活水”這個標題時,我便想起了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這首哲理詩中,你可能認為活水是因,而清流是果。但如果你充滿好奇得像作者一樣再發問“源頭哪得活水來”?你或許一時也想不出合適的答案。非要說,可能活水就是從它上游的“活水”而來。到這兒,我不免又要問“活水和清流”有什么區別呢?上流的源頭活水到中流成了清流,中流清流是下流的源頭活水。源頭活水與清流無非只是一個先后關系,哪來因果?
原來很多人認為本詩暗含的寓意是多讀書,不斷學習知識,才能成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而他們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我們要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悟出的道理,源源不斷地傳授給他人,使別人因你而成為一股清流。如果你的智慧影響巨大,他人受你啟迪又產生更多的智慧,比如你的方塘向四面流出充滿活力的溪流,并不斷產生分支,像這樣你的智慧便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但當你細細再想,上文所述的“偉大”構想是很難實現的。你溪流的分支越多,滾滾流出的水就越多。小小方塘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水流入,流出的水便速度減慢,流量減少,再經過陽光的不斷蒸發,支流和方塘都會干枯。這或許就是很多流行元素只能盛行一時的原因吧。
若想要從你流出的河流奔騰不息,要么你是個巨大的水庫,用之不竭;要么有更多流量的河水注入你。但更久遠的便是成為高聳屹立的唐古拉山脈,有眷戀大地千年的冰雪,才有長江一瀉千里之無窮。而這,需要的是底蘊、是積累,是來自地心深處磅礴而出的巨大能量,這不是一人之力短期內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個人的終身奮斗,甚至一個家族、一個民族的不斷努力。
剛剛與世長辭的科學家霍金,他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全身萎縮癱瘓的他卻從沒停止過科研的腳步,他的工作和遺產將會持續影響這個世界多年,他堅韌不拔的勇氣、他的幽默感激勵了世界各地的人們,縱使他離世,他的名字和他做出的貢獻也將永遠的流傳。正是霍金終身對宇宙的探索并將之以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給人們讓他自己成為了科學史上那磅礴的激流。
我們的清流目前雖然沒有霍金的磅礴,也沒有唐古拉山脈的亙古,但我們仍可以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交流,讓自己對生活充滿熱情,讓自己的溪流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