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藝術啟蒙3——小手動起來
課程來源:可可獅育兒學堂
授課時間:20181130
主講老師:戴婉晨
整理人:秋天的雪
校對人:棉棉
編輯人:毛豆媽媽
嘉賓介紹:戴婉晨
?兒童啟蒙自由繪畫導師
?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有7年實體和3年網絡教學經驗
?推行自由繪畫自然養育——讓孩子盡情表達、畫出自我
讓父母讀懂孩子、成長自我的藝術教學
?長期開設線上講座及線下工作坊,多次受邀擔任江西廣播電臺節目嘉賓,深受全國各地家長孩子們的認可和喜愛
課程內容
今日主題:小手動起來。
跟大家聊一聊:怎么陪伴孩子一起通過他們的小手,做一些適合他們的活動,來幫助他們培養自己的創作能力,以及提高整個小手的動手能力。
在這之前,需要花一點時間,把上一次沒有提到的顏料游戲的部分,關于印法這一節的內容講完。
◆印法游戲(色彩游戲的最后一種玩法)。
所謂的印法,主要就是印痕的原理。
只要我們稍微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比如說我們的腳印、鞋印,還有一些車轍,或者是在一些表面因為偶然原因留下的這些痕跡,都是印法的一種體現形式。只不過,我們把這種自然現象運用在孩子的游戲和活動當中,把它提煉出來成為一個色彩的游戲。
?要借助的材料。
② 最主要的:一個可以用來拓印的平面。紙張也好,布料也好,或者是墻面等等。
②可以用來拓印的東西本身,比如手掌、手指、一些瓜果、蔬菜。
③各種顏料。我們可以把顏料混色,也可以直接用上節課講到的三原色來進行拓印。
首先推薦的是安全無毒的手指畫顏料,它可以讓小寶寶非常放心的用自己的手指在蘸取顏料以后進行混色,做手指畫、手掌畫都是非常好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部分,有用手指指腹的部分做的手指畫,有用到整個手掌、手掌心這個大面積的平面去印出來的一個掌痕,然后在掌痕的基礎上再進行一些聯想和添畫。還有握成一個拳頭,前邊平面的這個位置也可以利用,包括我們的側面等等。當我們做不同動態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手的不同角度和位置去進行拓印,印下來印痕的形狀和痕跡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手和腳形成的一些紋理,還有鞋底,這些非常好看的紋路,我們直接把運用在布料的印染上形成花紋,然后通過一些比較講究的、比較漂亮的色彩搭配,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好看的一套圖案,也可以直接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種設計和搭配理念。
我們還可以把最終的作品裝裱一下,讓其更正式,或者是做空間的裝飾,讓更有裝飾效果,這些都是一些后續的加工工作。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用一些現成的東西來做拓印,比如一些瓜果蔬菜的橫截面,還有家里面的一些滾筒、海綿,或者是在路邊撿來的樹葉,在這些東西的表面刷上顏料。然后,它們自然的紋理就會被印到紙上,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拓印的痕跡來做一些美麗的裝飾。
可以把它作為素材紙,也可以作為某一幅畫的一些小的元素,構成一個畫面,也可以直接把它作為一個抽象畫裝裱起來。總之,拓的痕跡多種多樣,而且大家也可以通過蘸取不同的顏料,體驗配色的過程。
這個體驗和感受的過程遠遠比成品要重要得多,所以建議大家充分的去感受材料,然后把最終的這個拓印的紙張也好,布料也好,把它作為后面玩游戲、做東西的一個素材,把它再次利用起來。
這組圖形挺有意思的,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完全左右對稱的,而且也借助左右對稱的形態,進行一些想象的添畫,就出來非常有意思的圖畫。
這個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把紙進行左右對稱折疊,然后把顏料滴流在上面,我們可以多澆幾種顏色,觀察它的混色。在顏料沒有干的時候,再次把紙對折、壓平、再展開,就會得到這種對稱的圖形。看著這個圖形再想一想,它讓你想到什么,聯想到什么,再通過你的畫筆把它表現出來就可以了。
最后這一組,我們就來看一下裝裱之后的成品效果。
大家可以直接把拓印放在油畫布上(就是那種已經裱好的油畫框),也可以先畫,然后再給它定制一個畫框,而且可以考慮做成系列的,比如四季的樹,比如孩子從小到大的腳印、手印,或者是某個色彩同色系的一個系列。
所以,我覺得這個作為禮物或者作為家里的裝飾都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希望通過這節課以后,我們也可以用這些作品來美化自己的家。
下面開始正式進入今天的主題,聊一聊孩子怎樣一起動起手來,玩起來。
說起孩子動手做手工,不知道大家頭腦中第一印象是什么?會想到什么?
我想大概是這樣的。
這些是我們現在在幼兒園或者在很多的培訓班都能看到的,很多老師在做的這種課程,可能會給孩子一個“我們今天要做什么東西”的一個目標,然后教會孩子把這個東西怎么樣一步一步的做出來。
但是不知道聽過我的課的家長朋友們,你們對這些作品,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感覺,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呢?
大家看,像不像我們在第一節課里面提到的這種,現在普遍很多幼兒園和培訓班在采取的一種教學方式。這些畫的完成度都很高,色彩也很豐富,很鮮艷,放在一起就發現它的相似度極其的高,就像流水線上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如果是用這種思路去帶孩子做手工的話,我覺得其實我們又陷入了原來的那種老的教學模式理念,就是把孩子的東西成品化,而且不相信孩子僅憑他們自己現階段所具有的能力,可以做出他們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種誤解和不信任會直接導致我們對孩子給予了太多太多的提示、要求,甚至去幫他們完成一個我們想要的作品。這整個的過程都是你或者老師們在替孩子去完成一個自己期待、自己心目當中符合標準的一個作品,我們忽視了孩子自己體驗、創想和創造的過程,而且由于孩子沒有用心去把他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來,孩子也說不出任何關于這件作品的想法,所以他變成像一個童工一樣去完成老師的要求,僅此而已。
下面我們通過一張對比圖來看一下,這種高相似度的流水線一樣的操作,到底是怎么樣去實現的。
這個例子可能比較極端,但是不論是這么顯而易見的方式,還是現在比較隱晦的所謂創意美術、創意手工的教學,基本上都是這套帶著孩子一步一步去做的思路。
通過今天課程,希望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我們怎樣打破這種慣性的思維,怎樣給孩子更加自由,更加適宜的方式,讓他們自己能調動起自己的創想和積極性,去做屬于他們自己的作品。
如果大家有心去網上查一查,或者微信上搜一搜,會發現這種按步驟教孩子做成品的資源非常非常的多,幾乎可以查到任何你想要的方法。而且現在老師布置的作業又多,所以當你無從下手的時候,就經常會用這種方式,我們為了完成一個作品,一步一步地按照這個做,也不管孩子有沒有動腦筋,有沒有能力去完成,都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做這個作業,然后我們就認為:這就是孩子學到了,這就是孩子動手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誤區。
甚至包括關于這些動手材料的選擇,還有收集、提供,都覺得只有專業老師才能做到,我們只要把孩子送到培訓班或者送到幼兒園,孩子在那里有一個環境,他可以有一個成品出來,這就是他學會動手了,這就是提高了他的動手能力。
其實,藝術是什么?
如果藝術是這樣跟生活脫節存在的話,真的就失去了一個最有意思的部分,孩子的靈感,孩子的創意會越來越枯竭,他會越來越依賴老師和家長去教他的那些東西,如果你不說孩子就不會做。
?如何去破呢?
首先還是要從這些材料、元素、必備的一些東西來說起。
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能夠刺激他們的感官,能夠讓他們有興趣參與進來手工活動的一個場所,一個環境。
上節課我們講到的那些工具材料,在手工活動當中依然需要。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加上一些做手工的必要材料就可以了。
大家可以看到這邊有各種各樣的畫筆、顏料,還要給孩子準備剪刀、膠帶、膠水。膠水有普通粘性的透明膠水,也有白乳膠(它可以用來粘貼布料,一些木頭,這些平時比較難粘的東西)。還會需要尺子,各種紙張(比如白紙、牛皮紙、綿紙、吸水紙、報紙、厚的紙板,薄的紙板),各種各樣的大小紙盒,還有一些管子,各種繩子,毛線,鋁絲,鐵絲,碎布頭,罐子等等。
特別需要提醒的:大家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實生活里面有很多的日常物品,甚至一些食材都是可以拿來玩,可以動手的,比如水果、蔬菜,還有一些人工塞子、珠子、椰殼,甚至還有指甲油,橡皮筋,太多太多這種小東西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準備好足夠多的存儲用的箱子、抽屜等等,來分門別類的把要用的素材歸歸類、收收好,讓孩子想玩的時候可以方便的找到它們。
下面通過三個主題活動帶大家一起來想一想,怎么樣給到孩子最好的一個環境和素材,讓他們自然的去發展,并且可能需要大家有一定的組織性,就是真的帶孩子去到這樣的環境里面,去收集他想要的素材,然后和小伙伴或者和大人一起來合作完成你們想做的任何事情。
◆第一個主題活動:關于葉子和花。
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入冬了,小碗老師所在的無錫,正是秋色正濃的時候,雖然已經到了冬天,但是葉子最好的顏色就是現在這個時節,所以大家可以走到戶外去收集秋天最美的落葉,然后我們可以用這些葉子做一些拼擺的游戲,比如做貼畫,做一些有趣的小實驗,還有和一些日常器具的設計結合起來。
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是我以前帶孩子們去戶外做的這個主題活動。
我們把孩子帶到大自然當中,孩子自己會找到他可以玩樂的東西。大家可以看到:這么小的寶貝,他們就會自己拿著袋子去收集他想要的樹葉。
這個收集的過程,他就會看到有這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它們的葉片、大小、顏色、形狀都不一樣。把他們都收集過來以后,再一起分揀、挑選,然后拼拼擺擺,各種實驗。這個探索的過程,會讓他們發現很多新奇的東西,然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會發現大家的想法都千奇百怪,完全不同,最后出來的成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幅畫都不一樣。
樹葉拼貼畫是最初級的一種形式,我們把它做一個加工,其實會發現它可以用在比如說做成書籍包裝、封面、賀卡、頭飾、書簽等等,也可以裝飾在日常器物的表面,用膠水去貼、去美化都可以。所以收集素材、觀察素材,給素材分類,然后利用素材做一些新的東西,整個過程完整的體驗一遍是最重要的。
(不要糾結我這節課到底有沒有做一幅漂亮的畫,或者有沒有一個成品的手工作品。)然后是大家在一起的這種氛圍。
如果不是學校組織的活動,你可以約上自己的好朋友、鄰居、班上的同學、好伙伴,幾個家庭一起出發,可以到大自然中這樣玩起來,最重要的是給你的孩子提供一個和同齡人相處,可以看到、學習到其他人不同的想法的這種機會。
建議大家不要在藝術學習這條路上,特別是繪畫和手工活動當中給孩子做一對一的教學,其實這個是把孩子與同齡人之間交流和學習的機會給抹殺了,這個特別不好。所以孩子需要玩伴,學習也需要伙伴,這種團體性的活動,更適合孩子。
說完了葉子,再來說說花。
其實花和葉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有條件把新鮮的葉子和花朵帶回來的話,我們可以做成非常好看的這種干燥的壓花,然后把這個壓花作為一個手工素材保存起來,可以做成各種東西。
制作方法及過程:
?把鮮花采來以后,要盡快的處理,因為放久了以后花會枯萎,它的顏色和形狀可能都會有一些損失。
?挑選的花,盡量是花型比較飽滿,沒有損傷的花朵。
?回來以后,把花瓣一片一片的拆開,放在餐巾紙上(有吸水性),它會把植物多余的水分給吸走。
?夾好了以后,把它放在書里面,就像我們小時候做葉片的標本一樣。
?放置一個禮拜左右,再把它拿出來,花瓣就壓好了,可以作為素材來使用。
上面看到的這兩組,是壓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設計應用。
可能卡片、書簽這種形式,我們更好去制做;后面的這些首飾工藝,是給大家欣賞的,知道這種素材原來還可以變成這么精致美麗的東西。
其實它的元素非常簡單,取決于自然,但是我們需要有一定自己的審美能力,知道什么樣的色彩搭配在一起會好看,用多大的一個局部,在這么小的一個空間里面怎么去布局。
多看這些美的東西,提高自己的審美也是很好的。
◆第二個主題活動:沙和水。
對于很小的孩子,他們就可以接觸沙和水了,而且沒有不喜歡玩沙、玩水的孩子。
當沙和水混合以后,會有一些雕塑性。
它可以具備像泥巴一樣的塑形功能,可以有好多的變化,而且水在進入沙以后,我們控制它的干濕,控制水的多少,也是帶孩子去觸摸、去感受的一個很好的材料。
如果在你的家鄉附近有江河湖海,都可以帶孩子們到河邊去玩耍(一定要有大人的陪同)。如果不太方便的話,我們也可以,比如說建筑工地,去把沙拿一些回來,在家里的陽臺,或者是在家里的小花園,或者是在衛生間,給孩子辟出一塊小場地來玩沙、玩水。
以前帶孩子們在贛江邊做過一次的大型活動。
我覺得這個過程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難忘,所以只要大家帶好工具,然后走到沙灘上就可以開始玩起來了,非常非常的簡單,只需要你邁出腳步、踏出家門,付出行動。
現場最打動我的,就是這些平常好像不怎么會跟孩子互動,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玩的爸爸們,都積極加入了這場沙和水的游戲,而且他們也好像一下就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玩泥巴的時候。我看他們那種狀態,有的時候比孩子還要投入,特別特別感動,所以如果你們有條件的話,一定要帶孩子去體驗一下,叫上好伙伴們一起。
在活動的現場,可以大家共同來做一個大型作品,讓孩子體驗大家一起分工合作的過程;也可以組織成小組,小組之間比比賽,或者我們是合作的,可能在同一個戰隊,我們有一些情境可以帶入,在一起要做飯,要打仗,要開一個公主的派對等等,通過搭建,通過雕塑,把你想要的、適應情節的場景給它建立起來。
◆第三個主題活動:搭建游戲。
希望大家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的場地和東西(那些存放了很久、不太用的日常物品)做一些大的嘗試,可以盡量多的找各種各樣的物品。
下面通過我工作室的一個活動來給大家舉個例子,可以看到小碗老師是怎么帶領大家一起來玩這種大型搭建。
首先,把家里面可以用來玩的東西都放到一塊,收拾收拾好,我們就拿這些東西來玩(這就相當于我們在畫畫的時候,準備好畫紙、畫筆和顏料)。
仔細看會發現這些是:卷筒紙芯(平常用的不要扔掉),一些做娃娃的棉花,平常收集的裝垃圾的塑料袋,卷筒紙,一些包裝袋,做手工的布料,甚至家里的拖鞋,一些不太用的盤子、碗,或者是一些床單、沙發罩等等。這些材料有大有小,有硬有軟,有長有短,有一些天然物,也有一些人造物,把它全部都放在一塊。
在帶孩子游戲的時候,我們可以有一些特別的指令。比如說:“孩子們,我們現在要拿所有圓形的東西來玩。”從形狀上面去控制,或者是“我們現在要拿所有很長的東西來玩”,“我們現在要拿所有紙質的東西來玩”,“我們現在要拿所有柔軟的東西來玩”等等,帶孩子們去體驗材料的分類和限制條件下的創造。
這么多人在一起玩,怎么樣讓大家都參與進來?
可以做一個合作,比如我們先排好隊,每個人每次只能拿一樣東西放在場地的中間,然后一樣一樣的在別人之前放的東西的基礎上,再放一樣新的東西,看它能構成什么,或者是每次不止拿一樣,比如讓這個人拿所有圓形的,而另外一個人讓他拿所有紙質的,再有一個人,他可以去拿所有的布料,就是不能拿錯。讓大家去辨認自己要選擇的材料,然后再添加到這個大家共同創造的作品里面,這個過程會有很多的思考、選擇,還有取舍。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大家做的一些作品,看看他們都拿這些東西變化出來了一些什么呢?
大家看出來是什么了嗎?
一條想上樹的蛇,一個機器人,還有一只巨龍,這照片拍得也很有意思,好像在和這個龍打斗一樣。
同樣的主題素材,但是不同的人,他想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他最近對什么感興趣,他想做什么,他想用什么方式去連接、去組織這些素材,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給孩子這種開放式的材料,并且不要限制孩子做每樣東西的思路,還有他的選擇,他的方式,最后呈現出來的作品,肯定會有非常大的差異,非常有個性。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孩子也有做自己最愛的動物:獅子、兔子,而且拍照的時候他們自己就會騎上去,好像這是真的一樣。
做了一列長長的火車,然后他們就會開始玩假裝游戲,假裝是在開火車,就真的坐在上面。在帶活動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些孩子會這么投入開始自己的游戲,也真的非常觸動我。每一個孩子都是很好的編劇,都是很好的演員,他們會瞬間相信、瞬間投入,在他們玩的過程當中,他們一直都在發揮自己源源不斷的創意和想象力。
◆總結:
1、希望大家弱化、拋棄對手工成品的追求,更多的去關注孩子對于各種材料的體驗、實驗和探索,讓他們從材料的體驗當中發展出他們相應的、適合他們年齡段的能力和技巧。
2、為孩子去創設能夠刺激他們感官的環境,這種環境是可以便于收集、存儲、堆積這些工具材料的一個場所。從接觸材料開始,鼓勵孩子用他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想法,并且當孩子投入到自己的游戲當中以后,我們就可以適當的退出了,把自由交給孩子。
3、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活動目標,比如為了一些過家家,一些假想游戲,去制作這個游戲當中的道具、服裝以及必要的一些場景,還有一些作為禮物送出的手工作品,并且可以激勵孩子去表達,也能夠豐富和加深他們自己朋友圈的社交活動。
4、和日常物品的一些設計相結合。我們動手的素材,把它用來裝飾我們的日常生活,把它做裝飾畫也好,或者是把一個平常的器物變得更有藝術性,更有美感,都是不錯的。
◆問題解答
問題1:2歲八個月的寶寶應該怎么教?
其實我們今天講到的這些玩的方法,在3歲左右都可以開始接觸了。
先從準備材料開始,把東西準備好,然后帶孩子一起玩起來,給他們一個材料,想一想我們可以怎么玩,怎么用。不要想著要做哪些具體的成品,我們在動手的過程當中,你會越來越有想法和靈感,所以先不要著急說我們該怎么教,而是一點一點的把東西準備起來,然后帶著孩子一起玩起來,你自然會知道答案。
問題2:寶寶現在一歲半聽,會不會嫌早?
具體的操作部分,還是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手指畫、顏料拓印是可以讓孩子(一歲半)玩起來的。
媽媽先學起來是沒問題的。你自己可以把這些方法學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小手工。不要所有的都圍繞著孩子去做,我們可以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愛動手,喜歡做美好事物的這樣一位媽媽,你的生活,你的氣質,你的生活方式都是在潛移默化的給孩子做榜樣的。
20181130-藝術啟蒙3——小手動起來(課程直達 點擊立即學習)
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listening?topicId=2000002683963194&tracePage=liveCenter
再次感謝“可可獅筆記公益輸出團隊”認真細致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