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 中國乒乓球協會公布了2018年參加國際賽事運動員選拔辦法(試行), 在該選拔辦法中, 按照國際賽事的重要程度, 分為四類, 每類賽事的選拔依據相對不同,并結合了教練組的參考意見,選拔出參加國際賽事的隊員。
對比此文件, 我們找到了2005年中國乒協所發的一份文件,國際賽事主要分為兩類:奧運會和其它國際賽事。奧運會主要先確定主力運動員范圍,然后再按照世界排名優先順序選擇既定人數的運動員。同時,綜合考慮參賽配對,近期大賽成績等綜合因素,從主力隊員中擇優選拔規定的人數參加奧運預選賽。其他國際賽事的球員選拔,主要通過隊內積分的高低和直通比賽的成績選拔積分高、成績靠前的運動員參賽。事實上,中國國家乒乓球隊從2006年就開啟了直通比賽,男女隊均通過直通比賽確定大部分的主力參賽選手,球員們通過直通賽脫穎而出,進而獲得國際賽事的資格,在國際賽場上為國爭光。
男隊的馬琳、王勵勤、王皓、郝帥、馬龍、張繼科、陳玘、邱貽可、許昕、樊振東、林高遠等,女隊的郭躍、張怡寧、彭陸洋、李曉霞、郭焱、劉詩雯、王楠、丁寧、武楊、木子、胡麗梅、丁寧、朱雨玲、陳夢等大批隊員都是經歷多次大賽前的直通賽,在直通賽上表現突出,獲得參加國際賽事的資格。
這種直通賽事的開展,使許多國家二隊的年輕球員有了與一隊球員競爭的機會,也使一隊隊員有了更大的危機感。年輕球員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打敢拼,自己的技戰術特點不易被一隊球員所熟悉,存在爆冷的機會。一隊球員處于被拼的狀態,對待每場比賽也不敢放松,這使得國家隊的競爭氣氛非常濃厚,歷屆參賽球員都是憑自己的實力從國內直通賽冒尖,這樣篩選出大批有實力和能力的球員參賽,保證了國球在國際賽場上的王者地位。
新方法采用之前各種賽事中的表現來確定人選,有其不合適之處,首先是各種賽事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隊員當時獲得較好名次,不能代表現在也有如此好的狀態,老隊員有憑過去功勞之嫌疑;之前的參加賽事的人選是比較固定的,國際性的賽事一般都是一隊幾個主力隊員參加,這樣使得可選之人范圍有局限性,國家二隊的年輕隊員機會小了很多,這樣不利于國乒隊保持足夠的競爭, 這種方法使年輕球員的競爭機會少了很多, 也缺少了冒頭的機會。當然,新方法試用一年,具體效果如何,還要在2018年的國際賽場上看看才知道,希望繼續關注國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