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能夠有質量(良好體能、無嚴重疾病)的生活60年的話,我已經走過了其中的一半。
得益于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童年的我,始終處于一種“世界真美好”的狀態。在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竟然有點擅長學習。然后就一路讀到了研究生,在北京找了一份程序員的工作。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順理成章、順其自然。
如果說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從高中開始,英語(相對其它科目的成績而言)嚴重拖了我的后腿。導致高考失利、不符合交換生條件、第一次的保研失利、無緣企事業單位(此項未必是禍)。
雖然我已經過了四六級,但對自己英語的水平,依然始終充滿了懷疑。也許是由于這一份對英語的執念,讓我在畢業7年后,依然在學習著英語。
本想著,學習英語要有一個結果導向的目標。于是把學習的方向轉向了備考GMAT。從2016年開始,學習新思維英語初級、中級、高級;完成了OG17、prep;然后各種亂七八糟的視頻、紙質資料,開始學習什么是PS、DS、SC、CR、RC、IR、AWA;再針對錯題進行了一輪、二輪、三輪的復習,一直復習到了2019年。然而,在我心目中的完美復習,才剛剛開始...
準備就整理好的資料,進行總復習,并在總復習之后,開始模考找節奏。
還好高考是有死限的,如果也想GMAT一樣,自己選擇考試時間,一年能夠考好多次。我想時至今日(研究生畢業后工作7年)我可能仍然在準備高考吧?感謝高考制度。
ta說,你花費了這么多時間成本在學英語上,卻沒有成就,真擔心你努力錯了方向;如果不行,及時止損吧。
就功利角度看,34歲畢業,需要32歲入學2年制,或者33歲入學1年制。也就是說31歲的9月要開始申請2年制,32歲的9月要開始申請1年制。
如今我已經要31歲了。
如果最壞的情況,32歲沒有考下GMAT,我還需要繼續把GMAT和托福考下來嗎?我想是的,也許我不會再去讀書,但是英語這一關,我是要繼續闖下去的,就當是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