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筆墨里的時光,自娛自樂堅持寫作三十天#第9天(書到用時方恨少,今天還是以整理游記湊數,這幾天都靜不下心,寫不出來,呵呵?。?br>
? ? ? ? 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墻板夯筑而成墻體(少數以土坯磚砌墻)、柱梁等構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墻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以上為百度內容)福建土樓中又以永定土樓、南靖土樓和華安土樓最為出名(除了華安土樓沒去過,其他兩處土樓倒時去過了)。而這次我去看的卻是平和的土樓,相對比較沒知名度,據說平和九峰鎮遍布40多座土樓,但多數養在深閨無人識。沿著鄉野小道,一座座土樓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不過,大多年代久遠并失修,有點殘敗了?;驕嫔?,或厚重,或奇巧,承載著歲月的蒼涼。
龍見樓,位于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為官任壽寧縣教諭的黃田村人曾逢時告老還鄉后興建。龍見樓直徑82.4米,外墻厚1.7米,占地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為典型的單元式圓土樓,其樓徑之大,位列福建圓形土樓前5位,堪稱土樓里的航空母艦。
橋上書屋。這是一座承載溝通與跨越的橋?!∫蛔鶚?,連接兩座土樓,也連接了兩個姓氏的心。
書屋兩側的到鳳樓為石姓家族,中慶樓為林姓家族。毗鄰而居的石、林家族曾經互視仇敵,劃渠為界,不相往來。因世仇太深,石、林兩家族一直較少往來。如今,這座承載著共同福祉的橋上書屋問世了,也悄然拉近了石、林二姓家族的心,二姓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橋上書屋儼然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連心橋”。? ? ? --抄自《平和網》
下面是省級傳統古村落--黃田村,以前村內各個角落都有鵝卵石鋪筑的巷道相通,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土樓串聯起來。行走在其中,仿佛穿越了一般。
乾隆年間,平和縣九峰鎮出了一位進士,名叫曾萼,歷任廣東省恩平等五縣知縣、廣州海防同知、羅定等四州知府(今惠州、潮州、佛山一帶)。曾萼為官清廉、勤政為民,被老百姓稱呼為“清廉公”。平和縣志記載:曾萼“釋褐歸里,建咸山書室,課授生徒,務以研究四書五經為本”。曾萼回家辦學授徒,一當就是十年,在這十年當中,關于他盡心盡職教弟子學習的事跡,說不完道不盡。同時,他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并積極為家鄉父老鄉親排憂解難,他的一舉一動,當地老百姓把他傳得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