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美美地睡了一覺起來,昨天持續(xù)了一天的混沌狀態(tài),終于消失,人也神清氣爽了不少。用過早飯,hoho,感覺自己又滿血復活了。
昨天的群內相對比較安靜,這估計是由于頭一天慧慧作業(yè)超時一分鐘,娘娘要求執(zhí)行群規(guī),引發(fā)了點小風波。而我由于昨天一天的狀態(tài)都很不在線,所以對事物的思考反應有點延時。直到昨晚打著盹完成作業(yè),23:00多在群里打卡時,才詫異發(fā)現,我居然是第一個交作業(yè)的。
發(fā)生了啥事?大家不會就此終結任務了吧。
還好,接近12點,群里又恢復了往常的熱鬧,大家作業(yè)陸續(xù)的提交了,慧慧也已經把當天的總結序號編成了02。而失蹤了一天的娘娘也把咨詢李老師的結果反饋到群里。
R
對于李老師的反饋結果,我其實老羞愧了,所以一直沒敢吭聲。那個“在時間內先交了再說的”招,其實是我想出來的,也是我一直在慣用的伎倆。所以,早上元氣恢復點后,忍不住再次去翻看慧慧昨天的總結,看著李老師對她的那句評語和慧慧對自己的反思,也讓我陷入了反思(恰巧剛才看到娘娘的日志也在思考那天的事情)。于是,我們仙女團迎來了抱團后、也是繼兩周前第一次反思后的第二次集體反思。第一次,我們圍繞的是到底什么是ORID,而這一次呢,似乎圍繞的是各自該如何成長。
I
100天總結,我想收獲什么?
其實,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和慧慧恰好相反,我是在總結上投入了過多的時間。可以負責任告訴自己,我很努力地在執(zhí)行著這么一件事。
不過,問題來了?;诉@么多時間,我是否收獲到了相應的成果?
我依然是幾乎沒了可用于消遣的時間?,F在我做什么、聽什么,都會條件反射的想想,這個內容是否可用于我今天總結的話題?然后到晚上開始寫時,會在白天幾個備選內容中糾結一陣,選出一個最有感覺的,再慢慢花上一晚上時間去完成。所以,我的微信朋友圈幾乎沉寂了。以前圈圈上,一天發(fā)幾篇,美食健身喜見樂聞,互動得不亦樂乎。而現在,我所有的傾訴欲都淋漓盡致的消耗在了簡書上,一天一、兩千字的書寫,讓我再也沒了在其他地方寫無聊文字的欲望(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想收獲什么呢?似乎當時決定做這么一件事,就是覺得自己已經很久沒有想去好好寫東西的沖動了。我想找回、保持并繼續(xù)提升這種能力。同時,我也發(fā)現自己現在的腦袋處理信息,始終是一個RAM,而不是ROM,缺乏一個體系化積累知識的過程。我需要掌握一些有用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改進。
100天總結,我能收獲什么?
我是否在過于追求文章本身的質量、本身的可讀性、觀賞性,而忽略了我做這件事的最終的目的?
李老師說,先交再說,就已經失去了總結的意義。那么,總結的意義是什么?如果像我這樣方式寫下去,100天后,我能夠收獲什么?慧慧說她是主要集中在術和器在實際中的運用,而我似乎只是在把本身已知道的東西,掛靠上一個觀點,然后——寫出來;或是知道了一個新觀點,去搜羅一些與實際工作生活相關的事件和問題點,把它們關聯起來,然后——寫出來。
好吧,由此看,我最終的結果,似乎都只是把它們寫出來,單純的寫出來。寫得文筆漂亮,邏輯合理,當天任務就算完成了。所以自然就會出現,我寫不完、寫不漂亮,我就睡不了覺;在規(guī)定時間內沒寫完,我就得先交上去打卡,然后再去修改,繼續(xù)寫完、寫漂亮。
當然,在搜羅這些主題和觀點時,我也吸納了不少新的信息點,但依然和之前的碎片閱讀沒差,雖然有輸出了,但也還是碎片的。因為我沒有時間去做回顧、總結并檢驗,因為我很忙,忙著在寫下一天的作業(yè),新一輪書寫。
剛好思考完上面這些話,我也在昨天日志下,收到李老師這句犀利點評:寫日志不是為了完成日志,也不是為了營造“學習感”,而是為自己真實的學和習。頓時,直戳痛點,一時間我竟無言以對。
我該怎么調整和改進?
1、我需要有針對性、系統地輸入和輸出。茫目尋找題材,并不能實現真實的學和習。
2、一口不用吃成胖子。一篇內容可以是一個主題,但不一定必須是一個主題的方方面面。
3、控制字數,摒棄無關中心內容的文字。如果實在想傾述,可以另起篇章,就不受ORID格式和日更規(guī)則所限。
D
后續(xù)日志(這一篇除外)將按照以下原則擬寫:
1、5月內每篇日志限定1000字以內,超出自覺刪減,否則不允提交;
2、確定選題后,畫結構圖,每次始終只取一個層級中的一個分支進行OR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