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內容來自《第六章 思維之樂》
以下為增加閱讀內容
心靈的混沌狀態
在現實中,要達到如此秩序井然的心理狀態,并不那么簡單。正常的心理狀態乃是混亂一片。在既沒受過特殊訓練,外在世界又沒有值得注意的目標時,一般人集中思考的時間很少能超過幾分鐘。如果有外來的誘因引導,比如看電影或在擁擠的道路上開車集中注意力會比較容易。閱讀一本精彩的書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大多數讀者看了幾頁還是會分心,必須強迫注意力回到書本上才能繼續往下讀。
我們很少注意到自己對心靈的控制力竟是那么薄弱,因為習慣已奠定了精神能量的軌跡,仿佛思想會自動銜接,毫無漏洞。一夜安睡,早晨鬧鐘一響,意識就恢復清醒,接著就到浴室去刷牙。文化分派給我們的社會角色負責塑造我們的心靈,我們通常也任由這套既定規則操縱,直到晚間又該就寢,失去意識為止。但在獨處無須集中注意力時,心靈沒有秩序的原貌就會顯現。它無所事事如脫韁野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擾的思緒上。除非一個人知道如何整頓自己的思想,否則注意力一定會被當時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會集中于某種真實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長期的挫折中。精神熵是意識的常態──一種既沒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帶來樂趣的狀態。
為了避免淪入這種狀態,一般人當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資訊填滿心靈,只要能轉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極的情緒之中就好。這也說明了為何人們花大量時間看電視,盡管這么做毫無樂趣可言。比起其他的刺激──閱讀、與別人交談、發展嗜好等,電視最能提供持續且易得的資訊,幫助觀眾整理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又非常少。一般人看電視時,不用擔心游移不定的心靈強迫他們面對私人的問題。不難想象,一個人一旦確定了克服精神熵的策略,再要求他改弦易轍就很困難了。
做個白日夢
避免意識混亂的最好辦法,當然是培養能控制心靈運作過程的習慣,而不是依賴電視這樣的外來刺激。養成好習慣需要多練習,還需要心流活動不可或缺的目標與規則。比方說,運用心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白日夢:通過心靈意象排演一連串的事件。但即使這么簡單的整頓思想的方法,很多人仍然做不到。專門研究白日夢與心靈意象,堪稱這方面“泰斗”的耶魯大學社會學家辛格指出,很多小孩不曾學會做白日夢的技巧。白日夢不但能借著想象彌補現實中的不快,創造情緒的秩序──例如,一個人在想象中目擊虐待自己的人受到懲罰,挫折感與攻擊欲就會緩和很多一一同時也能幫助孩子(還有成年人)預習想象的情況,在情況真的出現時,用最好的方式應對,并考慮各種可能的選擇與出乎意料的后果,這些都有助于提升意識的復雜性。只要運用得宜,白日夢也能產生無窮樂趣。
拆頁九? P217+226
不僅身體的每一種潛能都可以構成心流活動,心智的每一運作也都能產生獨特的心流。
要享受心靈活動的樂趣,必先具備體能活動產生樂趣的相同條件。要有象征的技巧,要有規則、目標以及取得回饋的途徑。當事人必須集中精力,并且在與技巧相當的層次上隨機應變。
思維游戲。
塑造心靈活動所需的工具不僅僅是記憶。記住一些事實,若不能把它們歸納成某種模式,建構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規律性,仍然沒有用。最簡單的秩序體系就是為每個事物取名字,我們發明的字眼,便把獨立事件納入宇宙通用的類別。文字的力量無比廣大,《圣經?創世紀》第一章,上帝就為日、月、天、地、海及所有他創造的萬事萬物取了名字,這才完成創世的程序。
《圣經?約翰福音》開宗明義地說:“太初有道……”這里所調的“道”就是文字。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現在幾乎全部散失的著作,一開始也說:“道來自永恒,但人對它的認識比起過去并無長進……”這里的“道”同樣也是指文字。這些例子都指出,文字在控制體驗上的重要性。文字是建造象征體系的“積木”,使抽象思考成為可能,并擴大了心靈儲存刺激因素的空間。若缺少整理資訊的體系,即使最清晰的記憶也不能阻止意識陷入混沌。
有了名字之后,還需要數字與觀念,然后是用一套可預測的方法,將之綜合在一起的規則。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生們展開了一項龐大的建構秩序工作,企圖把天文、幾何、音樂數字,用一套共同的法則結合在一起。因此,他們的工作與宗教發生混淆是可想而知的,因為兩者的目標幾乎重疊:找出一種能呈現宇宙構造原理的方法。2000年后,天文學家開普勒與物理學家牛頓也相繼踏上了相同的追尋之路。
「I,重述知識」
請結合拆頁內容,說說你理解的思維帶來樂趣需要哪些環節。
我理解的思維帶來樂趣可能就是靠想像力與書中喜歡的人物對話,或者學著主人公的言談舉止與別人對話,或者想像一個書中的場景,有點像我們的A1,回到從前,當時的情景。所以,總結一下,需要的環節有:時間、地點、人物關系、沖突、結果。
拆頁十? P247
活到老,學到老
本章主要討論心智活動制造樂趣的途徑。我們看到,心智提供的行動機會在量與質上都不遜于肉體。不論性別、種族、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人人都有運用四肢與感官的能力;同樣,所有希望控制心靈和思維的人,也都能自由運用記憶、語言、邏輯、因果律。
很多人一離開校門就不再學習,因為一二十年受外界強迫的學生生涯留下了許多不愉快的回憶。他們長期受老師和教科書操縱,畢業的那天就是他們的自由之日。
但放棄運用象征技巧的人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他的思考會受鄰居、報紙社論、電視節目所左右,他會被專家學者牽著鼻子走。在理想狀況下,強迫教育的結束應該就是自動自發追求更高教育的開始。這時,學習的目標不再是分數、文憑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從個人經驗中發掘意義,建構價值觀,思考者會從這里面找到深邃的樂趣。正如柏拉圖在《斐里布篇》中提及蘇格拉底一個門徒的經驗:
初次暢飲這泉水的青年,快樂得好像發現了智慧的寶藏欣喜若狂。他會任選一個論證,把所有的觀念湊攏,綜合在一起,然后又把它們一一拆開,分析解剖。他會詰問自己,然后又去詰問別人,他身旁的人不分老少都被他詰問不休,連他的父母也不能幸免,凡是肯聽他說話的人他都不放過……
這段話寫于2400年前,但直到今天,對于一個初嘗心靈心流之美的人的興奮反應,我們還是找不到比這更生動、更貼切的描述。
「A1,激活經驗」
請回想一個你探尋知識或者技能的經歷,當時你也如蘇格拉底門徒一樣不斷詰問自己或他人,不斷拆解合攏,最后通透。
有的,最近我就有的,為了探尋自已拆書的真正初心,每次在感覺走不下去的時候,問自已:為什么想成為拆書家?到底什么是我最在意的,在我最感覺無助、迷茫、傷心、痛苦時,我就要這樣問問自已。這次是因為參加光明頂分舵的競選,17人,只有4人投了我,我感覺從未有過的挫敗感,很傷心,為此付出了太多,卻贏不了一個連現場都到不了的人,可能我太多關注了別人,而沒有在意自已,當結果出來,我仍然感覺像一個傻瓜,于是,我又感覺了在這個組織中的迷茫,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待的地方,不斷的問自已,不斷的......不斷的......最終,我又站在了選擇堅持拆書活動,走到三級拆書家的目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