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寫了十五部武俠,從小試牛刀的《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到名聲大噪的《射雕》三部曲,最后落幕于《鹿鼎記》。從《射雕》開始,其結構技法、人物描畫都已顯露大師手筆,所以,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射雕》才是查翁的武俠處女作,也是他構建金氏武俠世界的初心。
東坡赤壁懷古,遙想的是少年得志雄姿英發的周郎,在通讀金庸數遍以后,我屢屢回想并向往的是郭靖與黃蓉的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的美和好都是要留待將來回味咂摸的,人在少年時都迫不及待想夠到將來,并且,那將來并不是身邊的父母師長現今所過的生活,而是小說與影視劇里所演示的生活。《射雕》的最偉大之處在于作者塑造了一個可代入面最廣的主角,像郭靖這樣資質平庸的少年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么一群生活在否定與輕視之中的徒有熱血沒有希望的少年,通過郭靖看到了打開了理想世界的可能性,在這個由中年人掌控的壓抑無趣的現實世界里,那是他們的棲夢之處。
郭靖在蒙古大漠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與我們大多數的平民孩子沒有兩樣,母親每天耳提面命勿忘家仇國恨,小皮鞭一般抽著你,讓你努力奮進。師傅們一邊恩重如山地教養指導著你,一邊又時時感嘆你根本不是習武的材料,將來一定會辜負他們的期望。他一肩扛著必須要出人頭地的重任,一肩扛著父母師長的重重打擊與否定,迷茫而孤獨地踏上了充滿不確定性的江湖路。
他與黃蓉的相逢真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緣分,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他剛剛離開師傅們獨自歷練,黃蓉就出現了,并且他們迅速地認定了對方是自己最想要的伴侶。張愛玲寫給她的好朋友鄺文美的信里說過這么一句話“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我總是想把這句話套到郭靖和黃蓉身上去,茫茫人海當中,如果他們不能夠彼此認識,那這個江湖將會是多么無趣啊。
我個人認為,黃蓉是金庸筆下塑造得最完美的一個角色,她美麗、聰慧、刁蠻、驕傲、狡猾、果決,沒有她,整部《射雕》都將黯然無光,甚至整個金氏江湖都將大為失色。郭靖刻板誠實,雖然總是“偉光正”,卻略顯“假大空”,倪匡便稱之為一個“道德假人”,黃蓉身上有許多為人詬病的缺點,卻因此而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我最愛看的還是她的“潑”,江南六怪在郭靖面前總是自命再生父母,高高在上不可侵犯,一聲虎吼郭靖就要乖乖跪下磕頭,可是到了黃蓉面前便什么招都不管用了,急了她還敢對柯鎮惡說“我大耳刮子打你”。
長期處于家長師父壓制之下的郭靖未嘗不想跟她一樣任性搗亂一番,只不過他胡來的前提依然是政治正確,比如看到西湖邊上酒樓里題著酸秀才們寫的風花雪月的詩,覺得這些文人們每天只知喝酒賞花,不思復國雪恥,他便怒火中燒,舞起降龍十八掌來把整座酒樓砸得稀爛。而黃蓉做什么事情都是隨心所好,比如她看到路過胖婦人不順眼便割掉了人家的耳朵,因為心情不好便跑到人家的宴席上去胡鬧,郭靖要娶華箏,她便要另嫁旁人,但是那也阻止不了她與郭靖好。黃藥師雖然號稱“東邪”,自稱不屑禮教,內心卻是牢牢被禮教所縛,他的女兒才是真正的自然隨性,從不在乎世俗的看法。
這樣一個刁鉆古怪喜怒難測不按套路出牌的姑娘,也只有郭靖這樣的人才能接得住了,連她爹黃藥師也難免要挑她的毛病,罵得她離家出走。她與郭靖第一次見面,便毫不手軟地對他一頓狠宰。把天價飯菜倒掉,他不怪她,贈她皮裘黃金,她連個“謝”字都不道,張口要他的小紅馬,他便乖乖奉上。就像黃藥師在三試選婿的時候吹“碧海潮生曲”一樣,黃蓉所謂的人性的“考驗”,對郭靖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兒,因為他不懂那些利欲算計,就像他不懂音律一樣,恐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傻人有傻福”吧。
在外面的世界,郭靖原本飽受詬病的“傻”變成了散發著耀眼光芒的質樸與善良,使他結交到了洪七公這樣的良師,周伯通這樣的好友,還有黃蓉這樣的摯愛,學會了降龍十八掌和左右互搏,得到了《九陰真經》和《武穆遺書》,擁抱他的是不斷接踵而至的幸運。
數學家華羅賡有一句名言“武俠是成人的童話”,我覺得金庸的十五部武俠中最接近童話感覺的就是《射雕》了。書中有很多難以拍成影像卻能讓人遐想無限的畫面,比如郭靖和黃蓉帶著小紅馬在滿天繁星之下游過長江,還有二人從鐵掌峰上騎雕而下,歐陽鋒叔侄從明霞島上逃跑的時候,黃蓉設計用大樹做彈弓把自己當作炮彈發射出去攻擊敵人,周伯通把鯊魚訓練成自己的坐騎,郭靖把歐陽鋒抓住做成了一根大冰棒,黃蓉授計他帶領上萬名士兵用“降落傘”從懸崖上空降花刺子模……種種奇思妙想,處處靈感火花,對于少年郭靖和黃蓉來說,這世界像萬花筒一般新鮮有趣,而我們眼里的他們的經歷更是神話一般精彩。
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他們在陸家莊短暫分別后重逢的場景。“兩人直說到月上中天,此時正是六月天時,靜夜風涼,黃蓉心中歡暢,漸漸眼困神倦,言語模糊,又過一會,竟在郭靖懷中沉沉睡去,玉膚微涼,嘆息細細。郭靖怕驚醒了她,倚著柳樹動也不動,過了一會,竟也睡去。”
這一幕讓我想起那首著名的老歌:
“記得當時年紀小,
你愛談天我愛笑,
并肩坐在桃樹下,
風在林梢鳥在叫,
不知怎樣睡著了,
夢里花落知多少。 ”
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罷,少年不識愁滋味也罷,不論前路等待他們是什么,在這兩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心里,一切渾如游戲般簡單。
穿過驚濤駭浪的險惡江湖,他們成了“五絕”之后的新一代掌舵人。不知道大家可曾留意過,郭靖在張家口認識黃蓉以后,南下太湖、桃花島,經臨安到湖南岳陽,回到嘉興煙雨樓的時候,已經可與全真七子比肩,跟黃藥師這等一代宗師動手了。此時距他從蒙古回到中原不過半年時間,他已經從一個武功平平名不見經傳的傻小子變身為一個武功卓絕的一流高手。
中年人的十年八年都是指顧間的事情,對于年輕人來說,每一天每一個時辰都在發生著劇變,只恨晝短夜苦長,恨不能秉燭游。成名要趁早,遨游世界也要趁早,那時候的歡樂痛苦都是不摻任何雜質的,以后再也不會有那樣的濃度,這也是《射雕》之所以經久不衰熱潮不減的原因之一吧。
從《射雕》到《鹿鼎記》一路讀下來,像一個人經歷了風霜疊加的一生。我覺得,經過《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的蹣跚學步,到《射雕》的時候,作者對武俠世界的領悟也進入到了少年時期,再到《倚天屠龍記》的時候,作者進入了武俠世界的青年時代,《笑傲江湖》是心力交瘁的無奈中年視角,到了《鹿鼎記》成了一個閱盡風霜大智若愚的老叟視角。
在讀完這一系列以后,我仿佛心有所失,即使在明白了這個世界終極的虛幻奧義之后,我依然不自覺地回味并向往《射雕》時代的豪情。
在那個時代,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作為中堅力量支撐著整個武林,少年弟子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成長,去煩惱,去愛,去恨。那個時代的江湖是以洪七公為中流砥柱的:“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人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心薄幸之輩。”那時的江湖價值觀是二元的,遇上好人要行俠,遇上壞人便鋤奸。不像《笑傲江湖》那樣,師傅不是師傅,男人不是男人,正邪莫辨,雌雄不分。那時候的忠義是“咱們既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岳武穆盡忠報國四字之教?咱倆雖人微力薄,即也要盡心竭力,為國御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那時候的愛情,是“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這是少年視角里江湖應有的模樣。
金庸出生于戰亂年代,從他一生的經歷來看,他一直有著為國建功為民請命的夢想。只不過,除了1938年在浙江戰時青年訓練團中穿過半年的軍裝,他這一生從來沒有機會奔赴真正的戰場保家衛國。我想,他的內心一定曾夢想過自己能夠成為郭靖那樣的力挽狂瀾的大英雄。從這個角度來看,武俠不但是讀者的棲夢之處,也曾是作者的棲夢之處。
于是,在在經歷過“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少年游,也經歷了“一生美夢幾乎碎成片片”的少年煩惱之后,郭靖和黃蓉開始接過了為國為民的擔子,奔赴襄陽前線。當蒙古大軍馳至襄陽城外,看到的是一座空城,只有一男一女兩個少年騎馬綽槍,站在護城河的吊橋之前。
他們并肩立于吊橋之前,面對的不止是數萬蒙古鐵騎,還有未來的紛紛世事。但是,不論前路是風霜雨雪還是鐵馬冰河,他們都將堅定地攜手向前,直到最后的一刻。
對于整個的宋王朝和漢民族來說,那是最壞的時代,而他們,是最好的少年。
------------------------------------------------
圖片來源:83版《射雕英雄傳》劇照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