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后我轉過身,我追。
它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它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它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著。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追風箏的人》
偶爾看到這本書,帶著試試的心思,隨便翻閱著。是的,沒有激動,不帶期望,就這樣靜靜的翻閱。
阿米爾在墻角偷偷的看著哈桑被阿塞夫侮辱,他以為哈桑不知道,但他知道哈桑是在保護那個藍色的風箏,有了那個風箏,他,阿米爾,就能得到父親的關懷,就能得到父親的愛,哪怕只有一次。他任由阿塞夫侮辱哈桑,沒有出來幫忙,這樣他也得到了愧疚的相伴,這種相伴可能貫穿一生;阿米爾把錢放進了哈桑的被褥里,冤枉哈桑偷竊,父親不是最惡偷竊么?這樣父親就會趕走哈桑,阿米爾得嘗所愿了,阿米爾背叛了哈桑,可是也把愧疚的心魔放進了他自己的心間。
人性本來就是復雜,世界也是復雜。處于優勢地位的人,多多少少會看不起地位低的,所以總會不經意的去嘲笑傷害,可是另一方卻無條件的維護著優勢方,因為他總是那么純真,他的內心總是那么光明,他心中總保持他的信仰,并且終其一生。
阿米爾童年時的背叛,讓其用后半生追悔,這追悔就是追回,追回哈桑對他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追回曾經的純真,追回失去的光明。可惜,阿富汗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人性,失落了文明的尖塔。他經歷千難萬險,知道哈桑被塔利班槍殺了,哈桑的兒子成了他追逐的風箏。人性如此,阿米爾無可奈何,我們無可奈何。一個千瘡百孔的祖國,一個無可救藥的祖國,一個喪失文明,充滿野蠻,充滿罪惡的祖國,已經無法,也不會去保護它的國民。
還好,阿米爾帶回了哈桑的兒子。阿米爾的光明回來了。阿米爾的信仰重新找到了歸宿,哪怕這個歸宿依然會漏進風雨,哪怕彌補的過程會漫長,甚至是永遠,至少,人性已經復蘇,光明即將來臨。
我們總會有那么一兩次不負責任的做錯事,總會在或故意或無意中傷害到無私對自己好的人,總會在心中不平衡時放出自己心底的魔鬼,然后,我們再用盡全身的力氣去追回心里的善良,追回曾經失去的光明自由,即使已經無法完完全全的做到,但也不會放棄。所以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在篇末只寫了兩個字:“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譯者李繼宏如是說。
合上書,我默念著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