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幾個月報了很多課程學習,無論是產品課,還是運營課,老師都是強調要有一個知識框架體系,說實話,這個詞我此前聽過,但并未重視,但這段時間聽的尤其多,不禁產生了反思。
周一晚上,拆書幫的創始人趙周老師,在潛力挖掘營做了次分享,談的內容又是從拆書的角度構建知識體系,讓我對學習這件事又產生了反思。
我是得到app的重度用戶,但是我又不看好碎片化學習知識的方式,覺得碎片化獲取的大多是信息,而并非知識。我每個工作日上班的時候,會聽羅胖大概10分鐘的語音,但現在讓我回想最近一周分享的內容時,我基本上說不出什么來。不過信息的價值還是有的,那就是增長了我們的見識,如同我上周末在書店翻閱一本書,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的事情,其中一篇提到了馬漢的《海權論》,我感覺很熟悉,因為這本書以及這個人,剛好是羅胖上周講過的。
相比碎片化的學習,我更看好系統化的學習,而很遺憾的是在大學期間,由于創業,我錯失了系統化學習的良機。而在當下而言,我認為得到上一年的專欄,三節課上幾個月的短期學習,勉強能夠算的上偏系統的學習,這樣的學習,相比一篇文章,一個音頻而言,更有系統化的框架,能夠真正的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可能由于自己大學讀的金融,自身又對經濟感興趣,所以像得到上薛兆豐教授的專欄《北大經濟學課》連續看了幾十天,對一些經濟現象的本質理解加深不少。
碎片化和系統化的學習,最大的差別就是是否成框架,是否有體系。我們作為學習者,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只有擁有自己的思維框架,知識體系,我們才能知道,哪些內容是自己需要的,從而過濾出來填充進自己的框架里,而不需要的那些,就作為流動的信息即可。而大學時期的教育,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學習,搭建自己的學習框架。
當下知識付費的浪潮熱,反映出人們普遍愛學習,但大多數人并不知道自己缺什么,只是因為焦慮,而形成的偽學習者而已。而趙周老師拆書幫的便簽讀書法,放在學習上,我覺的也非常適用。
1.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做到詮釋、準確、清晰和致用。
2.相結知識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做到鮮活、故事、對應和反思。
3.思考以后我怎么用,聯想目標、行動、關聯和可控幾點。
我覺不管是書籍,文章,還是聽一場講座,我們都需要嘗試去做以上三件事,從而才是真正的把信息變成了自己的知識。而如果沒有類似這樣的體系,自己也沒有學習的框架,那么即使獲取了很多信息,一直在看書,留下的也只是數量而已,無他。
在存量時代,知識是有限的,我們學一點,就能多會一點,早晚都能學完;而當下是變量時代,知識新增的速度太快,每天新出版的書籍,我們一輩子都看不完,所以學習的前提一定是擁有自己的學習框架,從而按照自己的學習系統,去吸收那些自己需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