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政和山人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段話:
在同一列車上,有人感染有人安全,?這是機體免疫?力;同樣的隔離,???有?人1年吃喝??不愁,有人一星期就拮據,這是財務免疫力;同樣待家里,有人在讀書,學習,空中課堂等很自律,有人睡覺,看電視,玩游戲……混混沌沌過一天,這是價值免疫力;一樣??的災?難,有人陽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視社?會,這?是心理免疫力;這場天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對所有人的體質、閱歷、認知、人性、良知、勇氣、思想、靈魂、價值觀等,都是一場赤裸裸的篩選……所以:戰勝意外與不幸,我們最重要的是提升所有免疫力!!!
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充分顯示了“不確定性”給社會、人們帶來的猝不及防的沖擊。但上面那段話也顯示出,同樣面對這沖擊,不同人的免疫力是不同的。有些人,甚至能夠從中受益。比如,有人禁足期間不停學習,獲得精進,獲得獨處的力量,甚至獲得了轉機,等等。
這也正好印證了塔利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所發現的,世界上的事物可分為三類,脆弱類、堅韌類和反脆弱類。
《反脆弱》這本書的作者塔勒布認為,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世界的脆弱性越來越強。在看也看不清的變數里,如何才能反敗為勝、扭虧為盈?脆弱的反面是什么?不是堅強,而是“反脆弱”!
反脆弱是塔勒布定義的一個全新概念,和脆弱剛好相反,指向了另一個方向,指出事物在風險和不確定性面前并不是束手無策的,完全可以扭虧為盈。這也就是“反脆弱”能力的精髓:在不確定性中獲益。
聽了樊登老師的講書,先濤老師的領讀,以及翻閱紙質版的書,我覺得有些明白了。盡管這本書是老外寫的,一些術語聽起來有些云里霧里,但如果將其翻譯成中國的老話,那就容易理解多了。
什么樣的人最具“反脆弱性”?照我的理解,就是平日里被大家稱為“不倒翁”、“靠譜”、“穩妥”、”吃一塹長一智“、“即便是摔倒,也要抓兩把泥”的人……
來看看書中總結的提升“反脆弱能力”的幾種方法“:
一是”過度補償“。
應對不確定和危機,可以用過度補償的方式避開風險、增強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俗話說的“越挫越勇”、”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受挫后及時補損、反思、反省更為重要。一旦遇到挫折、失敗,不要為失去哀傷,要盡量發現能從失敗中獲得點什么。孟子說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讓孩子吃該吃的苦頭,做該做的事,將來走上社會,才不至于吃更大的苦頭,受更大的罪。
書中“布里丹之驢”的故事發人深省——一只驢又餓又渴,在它的左右兩邊分別有著食物和水,距離相等。驢子在中間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先去那邊,結果活活餓死。其實只要有一個外來的隨機力量推它一把,隨意往哪邊,都可以解決問題。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磨難,其實就是那推動你的力量,讓你從猶豫不決、渾渾噩噩中喚醒。恩格斯曾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挫折和苦難,往往可以猛然推我們一把,將我們的潛能激活,使我們的人生扭虧為盈。《終極健康》的作者,就是因一次旅行途中的急性肺炎的經歷,讓他幡然醒悟,從一個渾身都是毛病的中年大叔,變成一個健康達人的。
一個故事:一個老人想過河去采草藥,結果到了河邊,卻發現橋被河水沖走了。他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轉身就走, 他觀察四周,發現有一顆掛滿了成熟果實的無花果樹,這一天,他回去時收獲滿滿。
《圣經》上說“苦難是上帝化了妝的祝福”,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二是”合理干預“。
對系統的干預是有必要的,合理干預也是增強反脆弱能力的必經之路。
例如:“孟母三遷”、“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說的是當孩子出現偏差時,應該進行干預。
各類學習培訓,也是必要的干預。
不過,干預要適度。在家庭、個人層面,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干涉太多,阻礙了孩子反脆弱能力的培養;在國家、社會層面,如格林斯潘這樣的脆弱推手,橫加干涉經濟運行,套上了太多枷鎖,阻礙了經濟體系的自我革新。塔勒布提倡的干預方法是:“限速,但不要替他開車。”也就是說,要保持干預的存在,但是不要盲目上場、親自上手。
比如做家長的,總是擔心孩子失敗、摔跤,總想盡量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計劃好,讓他走一條平穩的道路。然而,過度的干預往往阻礙了孩子反脆弱能力的培養,以至于他們長大以后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從而摔更大的更頭。
三是”杠鈴策略“。
所謂”杠鈴策略“是說,要學會做多手準備,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資源,在杠鈴的兩頭都有儲備,避免滿盤皆輸的局面。杠鈴的兩端是”風險規避“和”風險偏好“。什么意思?用咱們中國老祖宗的話說,就是:做什么都要有兩手準備,一只手抓住”穩妥“,另一只手,抓住”高收益“;”雞蛋不要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破了一藍還其它籃;”旱澇保收“……可以分解為時間、精力、資源等方面的杠鈴策略。
時間上:要”規避風險“就要”留有余地“、以便”游刃有余“?。例如,提早出門,留足時間;提前充好手機、充電寶、電瓶車的電;提前做好攻略等,”“正經上班時間做”公事“,業余時間學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反例:除了上班,下班后就是打游戲,放松、無所事事,不學習,缺乏轉行能力,以至于像37歲被裁員的高速收費員那樣發出”我該怎么辦“的哀嘆。
精力上:一個人要有”正業“(用于養家糊口),也要副業(謀發展)。反例:我老爸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公家人“,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想掙一分”外快“,結果八十年代電影業滑坡,工資大幅度減少,生病都沒得報銷。
決策上:選擇在杠鈴兩端加碼。不采取中間策略。如穩健型的投資加上具有一定風險的高回報投資,不要采用中間策略。反面的例子---辭職創業、賣房炒股之類。或者全部投在某個理財產品或股票上。
如樊登老師所說,杠鈴策略做得最好的,像孔子——君子不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事為人,都留有回旋余地。這不就是所謂”靠譜的人“嗎?
四是不對稱性。
世界是非線性的,真正按照線性模式發展的情況少之又少。因此才會有那么多的不確定性、那么多的隨機事件。非線性帶來的就是大量的不對稱性。很多事物的發展都具有不對稱性,損失和收益不是完全對應的。一旦認清了這種不對稱性,我們就有了更多的可選擇性,有了更多發揮反脆弱性的空間,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不斷地試錯、不斷地調整,以達到最大的收益。
對此,我還不是很理解,是否就是俗話說的“一本萬利”“睡后收入”。有可能嗎?現實生活中,應該是有可能的。
例如:
平時待人真誠友好,樂于助人,說不定在你遇到事情時,得到別人更大的幫助;
孩子三歲之前,多花精力照顧,甚至辭職照看孩子,孩子長大后可以少費很多的精力;
平時多費些心力照顧老人、伴侶,讓他們身心愉快健康,將來可以省下很多到醫院照顧的財力與精力。
……
總之,這本書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盡量要做的是:一方面是減少不利因素,盡量避免失敗和危險;另一方面,就是調整心態,掌握一定的策略,努力從不確定性,從失敗或危機中獲得些什么,爭取讓我們的人生扭虧為贏,成為類似“不倒翁”、“靠譜”、“穩妥”、”吃一塹長一智“的“人生贏家”。
其實,很多道理,我們的古代先賢早已總結過了,俗話也說過了,只不過我們的先人比較喜歡用“至簡”的方法來明“大道”,外國人喜歡條分縷析地加以論證,讓我們覺得更有可操作性。其實,當你活到一定境界,你就明白,的確,“大道至簡”,不用過于焦慮,人生可以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