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認識的人越來越多,社會經驗越來越豐富,好像反而更加不擅長社交,社交恐懼癥也變得很嚴重。
參加集體活動時內心os經常是這樣的:滾滾滾,都離老子遠一點!!!
身邊的很多朋友也表示很有共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就突然變得不想說話了。
最明顯的表現是:
不喜歡發語音、不群聊、不點贊、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有時候不是我不想說,只是覺得“如果你懂我,我就不必說;如果你不懂,那我也無須解釋”。
拒絕“損耗型社交”
心理學有個理論,叫“交往適度”。
指的是交往中需要把握一個度,超出了就會適得其反。
如果誰找你幫忙,你都答應;無論多大的錯,你都原諒;即使你很不滿意,最后還是選擇寬容......
那么,后果就是不會再有人尊重你的意見、照顧你的情緒。
有時候明明也不想再委屈自己了,可每當想自私一次的時候,內心又有點過意不去,最終結果就讓自己被慢慢消耗,最終陷入了社交的怪圈當中!
這種名為“損耗型社交”的交往模式,其實大多數的人都在慢慢忍受!
金錢損耗
@阿實
室友不喜歡下樓,但是喜歡吃。
每次出去總會讓我給他帶點零食奶茶,本來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他能給錢的話。
現在他欠我的錢快三百了,看著他理直氣壯地吃吃喝喝,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開口把這個錢要回來。
時間損耗
@大彭友
大家都有過被爸媽強行拉著去走親戚的痛苦嗎?
一群不認識的親戚,講你有記憶之前的事和你打好關系。
看著他們沒話找話的樣子,可真累!
精力損耗
@丁小丁
加班累得要死,還非逼我和他一起打排位,不然就不是朋友。
最近,聽到過這樣一句話,覺得特別的有道理:這世界上其實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而成年人只需要做到兩件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侵犯別人的界限。
我們總是強調要在人際交往中,和別人保持距離感,因為這不僅是在尊重對方,也是在珍視自己。
說有用的話,交值得的人
在這季《向往的生活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那一期,節目組請來了很多當紅的小鮮肉,但黃磊一直表現的很平淡,自己一個人躲在廚房里面做飯,直到好朋友老狼來了,他才變得熱情起來。
在吃飯的時候,他更是直言:“我說真心話,你們這一大堆人來,因為我跟你們也不熟,我沒必要跟不熟的非得瞎扯,所以你們進來跟我打招呼,我也沒那么熱情。”
盡管后來有很多網友對黃磊的這段話進行吐槽,但我卻覺得他一點錯也沒有,正是因為他足夠的成熟,才更加懂得怎樣減少生命中一些“無用社交”。
成年人社交:要有分寸感
分寸感:不是疏遠、不是冷落、不是不在意、不是傲慢,而是能夠懂得站在各自的角度上,清醒地認知自己的位置。
有分寸感的人不會提出無理的要求,也不會干預別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情商和修養的重要體現。
就像安迪在邱瑩瑩和應勤鬧分手又各種曖昧不清的時候,勸說關關不要過分干預的那樣。
關關:看著小邱走錯路也不管?
安迪:不管。
朋友之間相處的高情商,大概就是這種:尊重彼此價值觀的差異性,“只提醒、不插手”,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援手。
而我們身邊總會有那么一撮人,把握不清交往的分寸。
他們無休止的霸占你的時間,理所當然的讓你去幫忙做他們分內的事情。
我所喜歡的分寸感,是從不會以朋友圈的開放程度來判斷一個人的生活。
我見過“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姑娘,在聚會上同樣可以做到“侃侃而談”。
那些會因為“三天可見”、微博點贊和評論而疏遠的,其實是我們早就該舍棄的關系。
“不群聊、不點贊、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我只是不想活得太累!
我們要知道:彼此尊重,彼此珍惜,保持分寸,保持距離,這才是最體面的交往方式。
作為一個成年人,不輕易逾越距離,又能守住自己界限,真的很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