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第九天

圖片發自簡書App
惟乾問:“知如何是心之本體?”先生曰:“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只是這個靈能不為私欲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全是他本體,便與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無蔽,故須格物以致其知。”

惟乾問知如何是心的本體,先生說,知是人心是天性,幼小的孩童,沒有不知道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長的,只是因為這靈性還沒有被私欲遮蓋,如若繼續發展,便是他的本體了,人在天地之中,天覆地載,此時也就與天地合德了。但是自從圣人以后,人的靈性沒有不被遮蔽的,所以要通過格物來獲取良知。

孩子沒有分別心,所以先生說幼兒的靈性沒有被私欲遮蓋,比大人更接近他的本體,小孩子由于在價值觀內沒有好壞,對事物沒有分別,所以孩子都是天真可愛、朝氣蓬勃的, 它們一般有很多疑問,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而當他們開始學習這個知識的時候,對事物的認識就有了具體的看法,就會使得他們的認識更加主觀、私欲越來越多,靈生越來越少。

蕭惠問:“己私難克,奈何?”先生曰:“將汝己私來替汝克。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自己的私心難以克除怎么辦?先生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這句話也就是我們常聽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個人如果不修為自己,則天地都不允許。克己,為克除自己的缺點,毛病。為己克己,才能成就自己,使自己成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