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的私欲不容易克除,怎么辦?”
“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去私欲,能夠克去私欲,才能成就自己。”
這個為自己著想的“心”,就是那個能支配視聽言動的心,這個就是本性,就是天理。有了這個本性,才能產(chǎn)生這性的生存之理,也就是仁。這個本性之上的生存之理,表現(xiàn)在眼睛上就是看,表現(xiàn)在耳朵上就是聽,表現(xiàn)在嘴巴上就是說,表現(xiàn)在四肢上就是動,這些都是天理在起作用,因為天理主宰著人的身體,所以稱為心。這個心的本體,本源其實就是天理,原本也沒有什么是不合于禮的,這才是你真正的自己。它是人的軀體的主宰。
王陽明這段話闡述了,真正的自己其實是本性、是天理、是大道,容不得一絲私欲。他指出,能主宰自我的良知才是人真實的自我,沒有真己,如同行尸走肉,要能克制私己才能保全真己。克己是實實在在的功夫。
二、死生之道
蕭惠向先生請教生死的道理。先生說:“明白了晝夜的變化就明白了生死。”則一般人所理解的白天,不過是懵懵懂懂起床,胡嚼亂咽地吃飯,行為舉止沒有著落,所作所為不能自省自察,一整天昏昏度日,這只是在白日夢游。只有時刻存養(yǎng)自己的本心,使它清澈明亮,天理沒有片刻中斷,才能明白什么是白天。從義理上說,陽明先生在這里并沒有談?wù)撋绬栴},他所論的是生活的終極意義問題,而終極意義只是做君子圣人時時踐行的事而已。王陽明認為,充實生,可以超越死。所以,他強調(diào)要能“息有養(yǎng),瞬有存”,把握生命的每一時刻,充實生命,完成自我,存養(yǎng)天心,然后才能將此心直通天心。反之,如果每天不知珍惜生命時光,只會渾渾噩噩、昏昏沉沉,即如行尸走肉,生亦如死。王陽明這種積極充實人生的態(tài)度,可以說與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看法一脈相承,與孟子的“盡心則知天”的觀點相映成輝,但更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