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最近變得特別愛打扮,在家總是照鏡子,還這個不吃,那個不吃,說要減肥。我說她幾句,她說同學都是這樣的。
我兒子剛好相反,天天在家要吃好的,擔心自己長不高,天天想成為籃球明星,一有時間就拿手機看NBA比賽,有直播時,都不睡覺的。
感覺我女兒到了青春期后,越來越自私,老是希望父母關注她。稍微不順心,就發脾氣。而言變得能說會道的,我和她爸爸都講不過她。
我兒子剛好相反,變得不愛說話,問他什么事,他就煩,說我們根本不理解他。還老是逞能,要騎電瓶車來上學,騎得還飛快,看著都嚇人。不給他騎吧,就在家吵。
這些都是青春早期孩子的典型行為,青春早期指的是11-13周歲,這個階段最明顯的變化是身體的變化。
身體變化包括第二性征的發育和身高的快速增長,還包括月經初潮和首次遺精。
與身體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此時的孩子正經歷小學升入初中的環境變化,認知能力開始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但使用起來還不靈活,有時候顯得很固執。
發展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孩子青春早期的情緒和行為的巨大變化并不單純是由體內激素的變化帶來的,更多的是身體和環境的雙重變化引起的。
此時的父母因為受青春期就是逆反期的影響,主動或或者被動的減弱了對孩子的管控,孩子有了較多的空間和同伴交往。
同伴作為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中介,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成熟過程尤為重要。孩子會去選擇和自己各方面相近的同伴,并且盡量和同伴保持一致。
這時候的孩子會告訴父母“我同學穿了什么,所以我也要穿”。而父母會說“你看某某都沒穿,你為什么非要和那些同學一樣呢”。
父母不知道,這時候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同伴群體,他們認同的是小群體的規范,并且把和同伴保持一致作為忠誠于友情的象征。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理解孩子為什么非要買那些“稀奇古怪”的衣物了。
男孩子們會因為愛好某種運動或者游戲聚集成小群體,女孩子們會因為看某類小說或者是某個明星的粉絲聚集成小群體。
在中學階段,校園里最有熱度的運動就是籃球,那么像籃球明星一樣高大強壯,就成了男孩子們的目標。對身體不夠強壯的擔心也就應運而生。
偶像劇和言情小說,是很多女孩的生活模板,像明星一樣苗條,帶來了女孩對自己身材的焦慮。
加上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具備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但并不熟練。還不會從其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所以會顯得特別的固執和僵化。
而且他們會認為所有人都會像自己一樣,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特別在意,因而會產生一些我們難以理解的行為。
因為鼻頭上的一小粒青春痘而非要戴口罩上學,偶爾一次考試失利會讓自己憂心忡忡,如果遲到了、寧愿曠課也不愿意在眾目睽睽下進教室……
這種老覺得自己在舞臺上,一言一行都被觀眾注視的感覺,讓青春前期的孩子,對外界特別敏感。同學的一句議論,一個眼神,可能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攻擊。
在家孩子會覺得父母在千方百計觀察自己,于是,打電話會壓低聲音,做作業會反鎖門,出門也不愿意報告行蹤……
而父母因為孩子的這些行為,更加擔心,所以真的會“千方百計”的去窺探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了解青春早期孩子面臨的主要問題。
青春期變化的沖擊,認知能力發展的不平衡,開啟同伴關系,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嘗試做男孩或者做女孩,讓自己的性別表現和社會期待保持一致。
這些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新的課題。
智慧的父母知道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時間和空間。
讓孩子從挫折中學習更成熟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從同伴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系,讓孩子從沖突中學習如何調節和控制情緒。
智慧的父母還知道,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時,父母需要警惕,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可能遇到了一些麻煩,需要父母幫助解決。
1、一群孩子經常結伴行動,且行蹤詭秘的。
2、長時期的不講究個人衛生,比如很長時間不洗澡、不刷牙或者不換衣服
3、沒有朋友,或者表現出對交朋友完全沒興趣。
4、喜歡和成年人相處,和同齡孩子相處困難。
青春期早期是孩子內在身心變化和外在環境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面臨巨大的挑戰,并嘗試用新的方法去解決。
這個階段可能是親子關系最差的階段。
孩子不想再用兒童時期的方式和父母相處,可是又不會用成年人的方式與父母相處,左右為難、進退失據。
更關鍵的是,父母也不知道怎么樣和孩子相處。孩子不再是言聽計從的兒童了,但又不習慣把孩子當成一個成年人來對待。
親子雙方都對對方充滿誤解和警惕,也就變得格外敏感,親子間的誤會增多,沖突也隨之增加。
寫到這里,耳邊響起下午來訪的小姑娘的聲音:我最喜歡媽媽看著我笑,可是媽媽要我聽話,她才高興,我也想聽話,可是有時候她的話我沒法聽啊。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讀到這里,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有種鼻子酸酸的感覺?
孩子希望我們開心,希望得到我們的愛,但是孩子沒辦法不成長啊。
如果成長就意味著和父母沖突,那么應該發改變的是孩子,還是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