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從《你要如何衡量人的人生》想到的……
時間:6月21日(周三)晚上7:30-9:00
地點:我們的微信群
主持:薌城中學 ?吳思明老師
整理:雙十漳校 ?許友森老師
【特別說明】出于文章主題需要,個別內容有經過整理人刪減、調整。
薌城中學吳思明:我先發表我的部分觀點供拍磚:
1、有羽毛就會飛的觀點提醒我們思考問題要實證,其和心理學的建構主義理論有一定沖突,不過建構主義理論本身也有爭議。
2、激勵的動因: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感覺就是一回事,所以我認為這個地方理論沒有獨創性。
3、計劃與偶然機會的平衡提醒我們一個戰略包括人生規劃是否正確要經實踐檢驗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類似鄧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4、要確定一個答案,必要確定哪些前提假設要驗證為真,然后去求證那些假設,很好的邏輯思維和方法論啟示。
5、要重視重要但不急的事,比如陪伴家人,鍛煉身體等,國家企業個人都一樣,要處理好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關系。涉嫌抄襲別人的時間管理理論(是誰的想不起來了)總之是把事情分為重要不重要,急不急兩個維度四個象限那個理論。
6、定了戰略目標,資源分配就要跟上,很好。
7、好錢壞錢理論俺看不懂,誰解釋一下?
8、企業要考慮客戶的需求,員工的需求,學校要考慮孩子的需求,個人要考慮家人的需求,對方才會更投入,激發對方做事情的動機很重要(價值取向)。
9、失敗經驗也是一種學習,本人和孩子都要有失敗的經歷和體驗。
10、家庭文化(系統的價值取向)很重要。關系到孩子是誰的孩子(傳承)。
12、底限突破一次就失守了,所以重要的是要守住第一次。
13、目標的定位處理很重要。
14、最后一條,這本書很多道理我本來就懂,但看完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我發現道理雖懂但實踐中很多沒做到,沒做好,這非常值得反思,沒有學以致用。所以道理學太多不行動沒用,望本書能促進我在行動方面有大的促進,這可能是作者沒想到的。
15、這本書的很多觀點可以開發出教育學生的課程,但我們自己要先做到,身正為范,同時課程設計要考慮學生落實行動的問題。
雙十漳校許友森:建構主義和需求層次理論主張什么?可否簡單介紹?
薌城中學吳思明:建構主義主張能解決問題就好,有效果就好,不過解決的那個問題可能是解決者建構出來的,沒有實證依據,沒有關系。實證主義則相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滿足了低級的才會去追求高級的需求。
雙十漳校許友森:《人生》的動力理論其實就是主張激發認的高層級需求。我這樣子想對不對?
薌城中學吳思明:是。
雙十漳校許友森:第3點我跟你的理解不同。我認為作者強調的是做選擇前要對照戰略目標,以確保沒有偏離戰略目標這個大方向。如果新選擇更符合戰略目標,那就棄舊從新,如果否,那就堅持舊。
薌城中學吳思明:要因時而變。
漳州一中楊旖旎:(回答吳思明老師上述心得第7點)這主要是關于企業目標的論述,筆者認為一家企業主要目標有一:追求成長,其二獲得利潤。好錢的側重則在于耐心等待成長的過錯,且同時把目光放在獲利上面,壞錢的觀點應是在投資中,急于看到成長而非獲利。
雙十漳校許友森:你這的解釋我聽明白了。放眼未來,不逐眼前小利。這其實也是滲透作者的戰略理論。
漳州一中鄭琬瑜:(回答吳思明老師上述心得第7點)感覺是翻譯的問題。 錢花在刀刃上,豪賭就是壞錢。
漳州一中楊旖旎:也可以理解為:要想把企業投資做大做強,不能一味地對一項業務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需要順勢而為,開發獵取新業務,培養新的收入源泉。
漳州一中楊旖旎:其實好錢壞錢這個理論對我們當下的教育和人際關系的處理也是很有啟發的,我大概這么理解:生活中的我們或許在工作中學習中會有十分周密的戰略,卻常常忽略了規劃自己的生活戰略,忽視了我們對父母、孩子投資了什么,事實上,家人、朋友的關系是我們幸福的最大源泉,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關注,投入時間去陪伴,去培養、發展這些關系。對于教學中與學生的相處也是如此,“人之所欲,施之于人”。
雙十漳校許友森:“對于教學中與學生的相處也是如此”具體指的是什么?
漳州一中楊旖旎:我認為是在教學或是班主任工作中,我們與學生的交流、交往也是一種投資,師者多渠道地發揮“這種投資”可以是一次談話、一次幫助、一次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尋找人生目標,體驗成功和快樂,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同時也能最大效能地實現教師個人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
閩南師大陽莉華:還是不太適應在微信上表達觀點,就書中的一個點談談感觸吧。關于激勵機制,許多管理者(或教育者、或父母)會不小心掉進重外在激勵輕內部激勵,重結果激勵輕過程激勵的誤區。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激發一個人對于工作(學習)的內部動機?最具有持久力的應該還是與個體自尊有關的意義感吧,從做出一點成績到對命運的掌控感,從與他人的連結到對民族人類的大愛,最終對真善美的追求能帶領人走出自我的狹隘得失心。我個人聯想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果父母自身就關注結果,就會潛移默化孩子急于求成,咱們現在整個社會不就充斥著這種急功近利之風嗎?不能享受過程中自身的努力和成長,急于獲得攜帶快感(被強化或被激勵)的結果。然而現實生活中越有意義的事情,其過程越長,結果來得越慢,結果的不確定性越大。因此,當我們看到孩子沉浸在電腦游戲的即時反饋(及時強化)中虛度光陰時,不要一味批判游戲害人,或者批評孩子缺乏自制,而是要反思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使用了什么樣的激勵機制?
漳州一中鄭琬瑜:《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美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這本書從書目看第一個反應的條目是:人生的定義、衡量的標準、怎么衡量。但是書目上并不是這樣寫的。整本分為三個大類目:一、如何確定你將獲得事業的成功。二、如何確定與親朋好友的關系是你幸福的源泉。三、如何確定你能正直一生,遠離犯罪。再細看,管理學對的案例結合人生的案例,管理學的方法運用在人生的一些基本問題上。雞湯不全是雞湯。管理學上的書籍一般都條理清晰,邏輯完整。但是這本不是,既不是雞湯,也不是管理學。兩者融合運用在人生價值大義上的解析,有點看著別扭。既沒有整體上的觸動,也沒有方法上的學習,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試圖的來回歸到問題的本源。人生的價值沒有辦法用統計學或管理學的方法來精細的衡量。在2010年克里斯坦森犯病后在哈佛的演講“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里講得很清晰,特別是后邊部分得演講已經回答了題目這個疑問。因為我們智慧有限,又時常處于尋找階級認同的心態。所以當我們衡量人生的時候,就容易像公司在衡量自己的業績一般,一旦今年年末的凈利潤高于前年的,便認為這家公司是成功的。在自己身上標準就是職位的升遷與薪水的提升上。不能將一個終點當作標準來衡量一個動態的人生。簡單粗暴的數據里能體現的東西微乎其微。上帝的智慧無限,所以它不需要那么多標準。當你一生結束的時候,他不會在乎你在這個公司的職位有多高,你又掙了多少錢。他會問你,他將你安排在這個位置上,他給予你的天賦,有多少人因為你的幫助而變成更好的人。書里202頁有一句話呼應了這個觀點——歌德:你不能以一個人的現狀來對待他,要按照他希望成為的人去對待他,這樣你才能幫助他,使他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運用管理學的理論動因、能力資源、應用流程、價值取向等,明確個人天賦所在,并在身邊所處的關系中,明了別人的狀態,幫助他人成為更好的人?!皩τ谏畹幕締栴},并不存在所謂的特效藥和快速解決的方法?!彼伎嫉倪^程比思考的結論對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用力過度的沖向目標,忽略過程,總會得讓一個人過分焦慮而忽略掉一些重要得信息。比如:路走偏了。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在其間?,F在比較能夠理解愛因斯坦的話:我們不能用制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 最觸動的是1、能飛不只是因為羽毛。羽翼豐滿,飛向何方? 2、奶昔被雇傭來做什么引申到學校被雇傭來做什么? 兩項工作是學校需要完成的:一獲得成功的感覺,二、每天都會有朋友。 但現在學校往往是為幫助學生產生失敗感而存在的。 3、孩子們在自己準備好學習的時候才能學到東西,而不是在我們準備好教導他們的時候。當他們準備學習的時候,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往往是我們不了解的人。 “特修斯之船”仍舊是嗎?當你的孩子從別人身上學到了價值取向,那他到底是誰的孩子。什么都外包,會錯過太多東西。堆出來的資源不會良好的運用,會是一種負擔。
雙十漳校許友森:感觸點3是否可以具體說一下感觸原因?
漳州一中鄭琬瑜:觀點三:談教育外包。這個觀點跟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的理論有點像,你要知道孩子目前的發展水平,最后總結因才施教、因勢利導。
雙十漳校許友森:我感觸最深的是作者的戰略理論。機遇的權衡、資源的取舍,時間精力才能,沒有戰略的指引,我們在實際行動中往往迷失方向。這個話題我聯想到,其實學生的學習問題,很多不是能力問題,說到底是對時間管理問題偏離戰略方向。所以現實中我會讓學生想明白“你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