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達成生命成長之美——聊聊大家在教育中的美學追求
時間:7月5日(周三)晚上7:30-9:00
地點:我們的微信群
主持:漳州實驗中學 黃燕玲老師
整理:雙十漳校 許友森老師
【特別說明】出于文章主題需要,個別內容有經過整理人刪減、調整。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教育中的美學追求。美育也是現在教學中常提的一個概念。我覺得智育和美育應該是相伴隨的。這種美的追求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教學方面而言,我們常常追求教學的形式之美,像初中思想品德我們常用的一案到底的教學設計,追求板書設計的巧妙美感,追求教學內容的圖文豐富,追求教學語言之美等等。像現在經常提及的傳統文化進課堂,我覺得就是一種美的培養。
漳州實驗中學賴雅婷:英語教學中,我們也會追求形式之美,在講解課內知識的時候,聯想到俚語,西方文化,這也是一種美。不論哪個科目在備課時,應該不只是本節課的知識點,通常還會滲透人文情懷,風土人情,思想道德。這何嘗不是教學之美。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我最近在聽喜馬拉雅的一個節目《午夜讀書》,美好的主播聲音配上美好的背景音樂,感覺每一首詩都有了更多的味道。
雙十漳校許友森:你說的喜馬拉雅節目我雖然沒聽過,不過我做過音頻節目,確實,音樂應用得好確實會很贊。我連續錄過40集《表哥講世界歷史》,對比過加音效跟不加音效,效果差別太大了。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的確,好的東西也需要包裝,才能更加吸引人。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我們都教著一樣的教材,但每一個都上出不一樣的課,我覺得這里面跟每個人對美的理解不一樣也有關系。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還有一種美也很重要,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以及師生互動所形成的情感之美。那些課堂上自信的表達,真誠的回應,快樂、感動的瞬間都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美好的烙印。
雙十漳校許友森:燕玲經常參加比賽,對教育美學應該有研究。不好意思的說,剛開始看到研討題目,我對“教育美學”完全不懂。然后我去問百度了。原來教育美學是個專門的學問。狹義的概念是:運用藝術形式在教育中。廣義是:教育智慧的體現。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我覺得美學應該是個很廣泛的概念。
雙十漳校許友森:藝術形式大家應該都會涉及,例如在課堂上我們用到戲劇、音樂、電影等作為教學素材。我聽過宣寶(漳州實驗中學鄭宣寶老師)一節公開課,那真叫“教育美學”,課程結尾,映襯主題的音樂響起,我都被感動得不行。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有一個常被拿來論證為什么要讀書的例子,也可以用來佐證教育美學追求的重要性。當你看到夕陽余暉,鳥兒歸巣,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這么多鳥,真好看,太TM好看了!”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還有一句也很有意思。當你失戀時,你低吟淺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而不是千萬遍地悲喊:“藍瘦,香菇!”。
雙十漳校許友森:教育之美如果理解為教育帶給學生的精神愉悅,那么對教育之美的追求其實便可打開思路。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通過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種種獲得的精神愉悅。
漳州實驗中學賴雅婷:常常想如何在一堂有限的時間能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特別是復習課時基本上也只能做到講練結合,目前還真沒想到什么有效的方法。求指教。
雙十漳校許友森:復習課令學生感覺疲憊、枯燥,對學生而言,自然沒有美的感受。畢竟教育之美是否實現不在于“老師覺得美”,應該是“學生感受到美”。前幾天寫《人生》的讀書筆記里,我提到的問題或許也是對教育之美的詮釋。教育的開始,不是老師做好了教的準備,而是學生主動想學了。那么,如何讓學生主動想學,作者認為,你的課具備“有挑戰性”、“認同感”、“責任感”、“個人成長”,學生便會想學。聯系今天討論的“教育美學”話題,作者的觀點其實也是符合教育美學:具備上述特征的課,才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精神愉悅的課。
雙十漳校許友森:你想,一堂即使老師很欣賞自己的課,但是對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挑戰性”,也無法產生“認同感”,也沒覺得“個人有成長”的課,對學生來說,這堂課“美”嗎?不會,他們覺得那只是一堂枯燥無聊沒意義的課。所以,按照《人生》作者的觀點來看,讓你的課堂具備這些特征的一個或多個,那你的課堂就是能贏得學生認可的課。
雙十漳校許友森:雅婷,你剛才問復習課怎么追求教育之美,所以我認為你人生作者上述觀點值得你參考。復習課,對于教育之美的追求不是無解。試想,復習課,難道不能“有挑戰性”嗎?難道不能讓學生有“參與感”“責任感嗎”,難道不能讓學生有“個人成長”的飽足感嗎?
漳州實驗中學賴雅婷:挑戰性,參與感感覺比較容易做到,責任感如何理解呢?
雙十漳校許友森: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認同感”“責任感”有論述。我也是上周聽@薌城中學吳思明?吳老師說到他正在看阿德勒的書我才關注。我學了他的一些東西,我說給你聽。阿德勒認為,孩子作為“社會人”,對“認同感”“責任感”有心理需求,而且,如果他們對此缺失,還會帶來行為問題。
雙十漳校許友森:那么,如何滿足孩子的“認同感”“責任感”呢?讓孩子參與大人的活動,參與讓他們產生“嗯,我也是一份子”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對所參與的活動產生責任感。也就是說,認同感和責任感來自孩子的社會責任。舉例,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平時能夠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過程,孩子對這個家庭的“認同感”“責任感”才會有。那些凡事都被包辦寵壞的孩子,往往在長大后成為最美責任心的人,他們甚至也不會主動去關心父母。在教師的課堂上,其實也是同理。你的教學,學生參與得越多,他們越熱愛你的課堂。我會讓我的學生幫我承擔喲教學的一部分包括小測作業備課。我的中學政治老師,前段時間在討論中他還分享了一個做法,我覺得很棒。他讓學生參與每次考試的改卷評分細則制定。學生不僅借此了解了改卷如何改,做到答題“知己知彼”,還調動了他們在講評課的上課積極性。小測后還給上次小測成績最差的改,本來忘記背來著,改了五十幾份后就記住了。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聯想自己被教育之美影響的經驗:高中時候語文老師講《關雎》,講得太美了,很多同學課后覺得不滿足,于是自己去圖書館看《詩經》。若她只是逐字解釋,那么學生就不會產生進一步主動學習的欲望了。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我每次開課,都希望能在細節的地方也藏點美的小火花,比如剛才提到的板書,學生就會覺得很有意思。
漳州一中鄭琬瑜:談教學中的美學的美學追求??吹竭@個題目第一反應是蔣勛、第二反應這是音樂美術語文教師的話題。
漳州一中鄭琬瑜:蔣勛寫了很多關于美學的文章。昨天看到他的公眾號里的一句:美是回來做自己。有所觸動?;厝ハ敕顫珊竦摹睹缹W三書》,添點知識再來發言。后面發現這是個坑,我不可能通讀什么是美學在來探究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美學追求。看了許老師的發言了解了一些:廣義教育智慧,狹義藝術形式在教學中的使用??吹近S老師在對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對學生有所觸動懂的教學形式的構架與調整反觀心理學科的課,這個可以有極大發展空間的課,最后卻變成了一場熱鬧。音頻視頻的過渡運用,情感極大的激發。最后,效果不得而知。如與父母有關的心理課,動不動就要感恩父母,愧疚感的激發,不知能持續多久。心理課的生活化,才是它可以尋找到人生中美的一個基石。相對公正客觀的運用心理規律和心理學視角來看待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結合許老師提到的:挑戰感、認同感、責任感。在課堂呈現的形式中有太多的細節可以進行設計以及不同形式的轉變??找巫蛹夹g、角色扮演、心理劇、魔法商店等,都是形式上的不同。關鍵在于所有的教學基于對學生當前普遍心理狀況、所遇普遍問題、渴求方向等的基本了解。物盡其用,用到點上,在一堂課中可以感受到教師的真誠熱情、心向美好,聽課過程中有那么一些心弦上的震顫。我就覺得美。聽過兩節語文課:一節講韓愈的師說,又是朗讀視頻,又是慷慨激揚的教師講解,知識點密集,教學形勢多樣,聽得我直反胃。另一節只是講解杜甫的兩首師,《賓至》《客至》,簡明扼要,學生解析,教師解析,觀點不同,互相探討。外行的我都聽得覺得可以上考場練筆了。
漳州一中鄭琬瑜:以前上情緒課的時候,用音樂來渲染情緒的環境,已經被同行詬病。當追求一些東西的時候,忘了本初的目的是什么。對于美,一個人懂得了美,也開始便懂得了自律。房龍在《人類的藝術》里寫到:藝術不具有普遍性。
薌城中學吳思明:哲學里的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就很美,在心理學上也有很多運用。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與鄭老師探討:我并不認為熱鬧等同于美。我所認為的教育之美也不并非指向熱鬧。剛好昨天賴老師提了一個詞“課堂留白”,在恰當的時候,給師生彼此思考的時間,無聲有時勝有聲,沉默亦是美。我所提到的對教學形式和適宜的教學活動的追求,教師自身的正向情感對學生的推動我覺得是有意義。就我所教的初中學生這個群體的感受而言,我舉一例,上新教材的一課《集體生活邀請我》時,我給學生時間留白讓她們回顧一年生活里集體中曾感動他的人和事,思考過程中為了能讓他們更快地平靜下來放了一小段鋼琴曲。很多學生在大家的鼓勵下起來分享,以下是個別的學生分享:比如生病時要去醫務室,同桌不放心執意相陪;向同學請教不會的問題,結果沒聽懂,不好意思說,對方察覺到于是主動講了第二遍;運動會結束時剛好夕陽落下,老師走在前頭,全班跟在后面,浩浩蕩蕩地走在操場,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就覺得好感動……還有很多,有些學生描述得很具體,我不能回憶得很細,加上我手機打字也比較慢。我記得整個分享過程當時有人在笑,有人在哭,還有人在驚詫和不好意思,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片刻的援手在別人心里起了很大的波瀾。我覺得這些很細節,很真實,也很打動我。并非流淚就是錯,只是動情時自然的表達。我大概兩年前聽過山東省陳騫老師的一節課,《交往伴一生》,角色扮演貫穿整節課,學生在他的引導下換位思考,整節課有模擬人生之感,教育效果很好,我也很受震撼。那堂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之美達到了真正的內外統一,我至今印象深刻。我曾和學生分享,我曾走進武漢一所軍校,我看到的穿軍裝路過的學生走路都是抬頭挺胸,闊步向前;穿便裝的則是一路和同伴說說笑笑,走路輕松隨意。這是一身衣服帶來的差別。我覺得課堂與之很像,外在的形式追求可以適當地推動內在的生成。所有熱鬧,或者沉默都只是表面,我們希望學生獲得的歸屬感、榮譽感、善良等才是我們最終的追求。
漳州一中鄭琬瑜:真實 真心 真誠。
漳州實驗中學黃燕玲:不同學段的學生情況和不同學科的自身特點,采取的做法會有差別。
雙十漳校許友森:兩位的討論讓教育美學這個話題更有深度,也啟發我。不管是婉瑜?聽的杜甫的課,還是燕玲?聽的陳騫的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課之所以讓聽課者覺得美,是因為施教者給受教者帶來內心觸動,這時候學到的知識不是生硬刻板的,而且帶著感情的。這樣的好課算得上教育之美,對我們今后的教學很有參考價值(雖然難,但可以作為追求)。這是從二位討論中我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