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古有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奠定三足鼎立之勢,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今有兩彈一星功臣們篳路藍縷,勇于創新,開拓中國尖端科技一片天,袁隆平院士終身致力于研究雜交水稻,最終研制并推廣畝產極高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可以看出,人才是推動事業向前,促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當前中國轉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下,我們更要重視引人才、用人才、育人才,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建設我們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
要千方百計引人才,形成人才匯聚的磁力場。吸引力不足,高層次急需的人才引不來,現有的優秀人才留不住,是人才引進過程中的常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外增動力”上下功夫,筑巢引鳳,騰籠換鳥,營造出人才愿意來、待得住的良好環境。要出臺人才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合理的工作創新激勵機制,形成“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知識保護”的理念和氛圍,對待人才要有誠意,用真摯的感情關心人才;給予人才能夠發揮自身本領的相應條件和環境,委以重任以偉大的事業凝聚人才;人才的待遇也要跟得上,合適的待遇是人才能留得住的根本;要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才保障體系,用心用情優化服務,做好人才施展才華、干事創業的后勤保障。
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形成人才涌流的活力泉。“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全面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讓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得以充分發揚和落地是治國理政的關鍵。選人用人是事業發展的根本、關鍵、基礎。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從隋朝創立科舉制開始,考試一直是國家選才和單位用人的最佳方式,是所有考察方法中相對公平的一種。在當今社會,幾乎在各行各業的選拔人才過程中,都將考試當做一種重要的選拔手段,“逢進必考”成了維護選人用人的公平性和正當性的原則。但是考試選拔也有缺點,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因此要因材施用、用人所長,在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和評價程序上要“不拘一格”,要用內行人來評價內行人,實行差別化評價,結合工作實際,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工作性質的人細分評價標準。要不拘一格敢用人才,需要我們在使用人才上要敢于放手,給人才撐腰,給人才搭橋開路,把急難險重的任務交給有闖勁的新人去做,敢于把人才放在創新發展的戰場上,讓他們在實踐中錘煉本領、磨礪意志,充分發揮作用。
要創芝蘭之室育人才,形成人才成長的溫馨園。目前,我國各行各業普遍缺乏高尖端人才,沒有高端人才創新發展如無根之萍,但人才培養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長,需要久久為功,這就需要挖掘和培養本土人才,充分發揮國家和社會的人才培養能力。培育人才,提供成長的沃土是根本,要在基礎教育、技能培訓、實踐研究等方面下功夫,人才的培養要與實際的需求相結合,注重加強與數字經濟及鄉村振興等當前國家重點發展任務,緊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性經濟帶發展機遇,精準施教、按需施教,提高其服務技能和水平,致力于培養出一批科學、精準、高效的人才,深化人才發展培養機制改革,豐富多種人才培養的形式,促進人才能力水平的提升,反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偉大的時代是英才輩出的沃土,偉大的事業需要無數的人才去開創,身處兩個一百年交匯之際,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渴望人才的力量。我們要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不斷做好做優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干事創業的平臺,營造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夯實人才培育沃土,將人才力量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